全民阅读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怎样更好地“好读书”“读好书”?沂水县高桥镇推出“阅读+”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多维度、立体化阅读场景——
“阅读+”场景:“加”什么,怎么“加”?
在临沂客户端讯 农村学生外出研学条件受限,“阅读+农耕”场景就地取材,成就了沂水县高桥镇4000多名中小学生的深度研学。
11月18日,在近20亩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赛耕园,翠绿的蔬菜一垄一行,生机勃勃。七年级3班的同学正在收获地瓜,有的扯秧,有的挥动镢头刨地瓜,后面的跟着把地瓜收进筐里。
以自然为教材,以田地为书房,高桥镇各学校把课堂开到田间,把耕读文化融入到各学段日常教学中去,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主线,让学生亲近自然,滋养身心,快乐劳动,健康成长。
种蔬菜、摘茄子、刨地瓜、剥玉米、摊煎饼、捆白菜……在田间,一堂堂富有乡土特色的实践课开课,老师们指导学生如何整地、选种、栽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通过亲身体验,同学们学会了种植蔬菜和多种农作物,学会了锨、镢、锄、耙、碾、磨等农家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加深了对农耕文化的深入了解。
从校园到田间,再从田间到校园,不断进行着“认识—实践—再认识”的升华。高桥镇各学校亦读亦耕,勤四体、分五谷、晓农时、行善美,以“读”固本,以“耕”开新,使各种学习要素同频共振,形成教育合力。
赛耕园一角,10多名学生围住两台鏊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烙煎饼。学生将玉米糊均匀地摊在烧热的鏊子上,一会儿工夫,一张圆薄如纸的煎饼就烙好了,金黄焦脆,香气扑鼻。
“烙煎饼过程中,我们知晓了玉米、地瓜、花生、小麦、大豆等从脱粒、碾碎、粉拌、磨浆到产品成型的一整套流程、步骤和技巧,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体悟到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谈起烙煎饼的体会,七年级学生小王深有感触。
阅读非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阅读+非遗”场景拉近了学生与非遗的距离,赋予阅读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每逢周三下午,是五年级2班的非遗课。“巧手坊”泥塑教室里,学生们六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工协作制作“高桥瓮”,压泥、搓条、造型,忙而有序。
高桥制瓮、高桥泥塑是当地的非遗技艺,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高桥镇创造性地将全民阅读与非遗文化结合,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知识的甘甜,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高桥镇各中小学校都有一套独特的校本课程:《手绣》和《泥塑》。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编写了校本课程开展非遗文化课堂教学,建立非遗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遗文化魅力,在做中传承非遗技艺。
做一套泥塑,学一个非遗故事;做一件手绣,咀嚼一次传统文化。依托全镇综合文化站,利用图书室、手绣工作室和非遗文化展厅,高桥镇开展“探寻非遗文化,拓展阅读之美”主题系列活动。其中,“传承非遗 乐享手绣”活动,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翰墨飘香 共享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巧手坊捏泥巴中体会高桥制瓮技艺的精湛。
“阅读+”,怎么“加”?
最近,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李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书房,虽然只有几平方米,却足以让他心里乐开了花。到今年10月底,高桥镇已有4000多个学生创设了温馨静雅的家庭阅读书屋。
“不晒美酒不晒烟,晒晒我家读书间”“不晒美食不晒餐,晒晒我家读书单”“不晒美妆不晒穿,晒晒我家读书签”,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出自高桥镇“新三晒三引”倡议书,目的在于推动家校共读,涵养“乐读小镇”书香气质。
采访中,高桥镇镇长李玉勇给记者描绘了全镇的阅读架构:在全镇范围内,统筹镇域力量,分板块打造学校、班级、家庭、社区“四级阅读”阵地,分人群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四级阅读”队伍,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四横四纵”阅读网格;由春入冬,将阅读活动与季节变化相结合,做到“四季同行”,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涵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育人常态化,进一步拓展师生家长的阅读空间。
临报融媒记者 孙成思 程洪芸 郭永进 通讯员 王兆军 冯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