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民政:临沂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示⑲自然印象·岸堤水库

临报融媒 2024-11-27

岸堤水库,湖水清澈,山水相映,鱼游虾跃,鸥鸟翔集,大坝雄距。每当朝霞满天或落日熔金,湖内色彩绚丽,霞光与白帆齐飞,湖水共蓝天一色,景色美不胜收。它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临沂市城区及下游县区约300万人的安全饮水任务,总库容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690平方公里,被誉为“沂蒙水塔”。

一、建设历史与人民的无私奉献

岸堤水库始建于1959年,位于蒙阴县城东部15千米,长30公里,宽1.53公里,库区容量10亿立方米,1960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开始蓄水,是我国北方大型人工湖之一。昔日,这里曾是良田沃野,荆汶、铁城一带,是县内有名的“画瓮粮仓”。为使下游兴利除患,以便防洪、灌溉、发电,1959年11月冬开工兴建岸堤水库,由东汶河与梓河交汇处截流而成,区域面积跨越四个乡镇。主要水源由东汶河自西向东,梓河自东向西共同注入。为了建此水库,蒙阴人民奉献了6.3万亩肥田沃土,78个行政村的45172户农民告别了家园,搬迁到人工湖周围的荒山上居住。修建当时曾调集民工5.8万人,扎寨数里,红旗遍地,人流如潮,铁臂银锄,地动山摇。时值隆冬,朔风凛冽,涉水履冰,昼夜苦战,发蛟骨于潭底,截潜流于岩穴,终于在1960年4月汛期来临之前建成蓄水。它的建成对东汶河、沂河下游的沂南、兰山、郯城、苍山(今兰陵县)、临沭直至苏北一些县、市的河道削减洪峰、解决内涝、发展灌溉、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综合开发

岸堤水库建成后,曾在湖中放养了多期鱼苗,鱼大虾肥,民以得利。1993年,中共蒙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强管理,采取集中统管的模式对岸堤水库进行综合开发,集养殖、旅游、绿化、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于一体,岸堤水库遂一改旧观,焕发出迷人的风姿。

在此期间,游岸堤水库,除坐游艇驾扁舟在湖中穿行外,也可在游泳场内争先后,或在水上靶场赛枪法。湖内可养鱼的2700公顷水面已经全部开发,青草鲢鲤鲫、太湖银鱼等都已在此安家。沿湖群众还发展了网箱养鱼、珍珠蚌养殖以及养鸭、养鹅等项目,每年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岸堤水库风光

岸堤水库衔千山之秀,汇万壑之流,像一颗恢宏的苍龙俯卧在重山峻岭之中。这里湖光山色,碧波万顷,鱼跃歌荡,人杰地灵。

三九严寒时节,冰封岸堤水库,形成了天然的滑冰场。虽不见“孤舟蓑笠翁”的踪迹,但冰面上络绎不绝的往来行人和游客,边听脚下冰层断裂声边从容行进的情景,也着实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情趣。

阳春三月,成千上万只野鸭、鸳鸯、鸿雁等水鸟飞到岸堤水库。它们或在水中自由戏耍,或在湖面尽情滑翔,衬托着碧绿的湖水,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年二月份,天气一变暖,各种水鸟便络绎不绝的飞到湖面,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都实属罕见。特别是早上和傍晚,湖面上黑白相衬的各种水鸟相互追逐、戏耍,给春日的岸堤水库增添了生机,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喜人景象,成为了别树一帜的“生态名片”,这也是我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如今的岸堤水库,春和景明,有静影沉璧之娇;风雷激荡,有惊涛拍岸之奇。朝曦暮霞,清风明月,波光粼粼;雨落雪飞,雾蔼云翳,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四、资源保护

岸堤水库自然水面未受到人为的污染,加之由于放养年代久远,湖里面有许多的大鱼及其它水族;蒙阴县体委的刘庆华先生在岸堤水库曾以40斤重的巨鲤打破全国钓鲤鱼记录(《中国钓鱼》1998.11);沂南县的王效军先生也在这里创下全国钓鳙鱼记录(《中国钓鱼》2000.9),在同一地方连续两次创下全国钓鱼记录,这在我国的钓鱼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成为垂钓佳话。2002年10月16日,岸堤水库又爆出特大新闻,一只57.5斤重的淡水龟浮出水面,这给美丽的岸堤水库又抹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美名远扬的岸堤水库吸引来了全国各地众多的钓鱼爱好者,曾荣获全国"钓王杯"第五届"钓王"称号的化绍新先生也经常来这里把竿垂钓、磨刀练兵。

2006年,蒙阴县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开展岸堤水库网箱养鱼集中清理整治行动,对湖内全部网箱及“水上团瓢屋”等水上附属物进行了集中清理,消除了重大生态隐患,保护了临沂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整治行动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网箱养鱼的历史,有利地净化了水质,杜绝了水污染,同时也美化了库区环境,昔日泛黄的湖面再荡清波,全面恢复了岸堤水库的生态功能。如今,岸堤水库畔植被丰富,各种经济林茂密,湖内清波涟漪、水鸟戏水,呈现出一片碧水蓝天的生态景象。

( 频道编辑: 徐广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