鄅国,是周朝初期(约前11世纪)“大封诸侯”时的封国之一。鄅国故城遗址现位于临沂市柳青街道鄅古城村,西安路与沭河路交叉口以东,临沂市政府北7.5千米处,当地人对其村落简称为“古城村”。鄅古城村现与周围的夏村、戴城子、刘庄、新官庄合并为“古城社区”,遗址保留于原鄅古城村东的公路旁,刻有“鄅古城遗址”文字的石碑。石碑为1992年6月鄅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由临沂市人民政府所立。碑文中对其历史记载如下:“鄅国,是周代初期‘大封诸侯’时的封国之一,距今三千余年的历史。《春秋》昭公十八年有‘邾人入鄅’的记载,该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尚存部分城基,采集有龙山文化石斧、黑陶器盖、罐口、周代灰陶罐、汉代铁锛等遗物,在我市历史上是见于文字记载中最早的国家。”
鄅国的建立和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密切相关,相传鄅国君为夏禹之后裔,封为四等子爵,国号为“鄅”,国君称为“鄅子”,鄅与鄢、路、逼阳等姓都属于妘姓国。鄅国与邾国同为子爵封国隔沂河相望,但两国势力悬殊,春秋昭公十八年六月,鄅子遵循国制带少许随从出城督耕,被尚武强悍的邾子趁虚发动兵马攻占城池、掠夺宗庙重器、奇珍异宝以及国君夫人、女儿及宫娥。鄅子无家可归,亦自投于邾。邾庄公留下他的女儿,放其夫人随鄅子回国。《左传·昭公十八年》载:“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遂入之,尽俘以归。”此文很清楚地记载了当时情形。《孟子·梁惠王》中所载"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便是对此类做法的抨击。鄅子为宋国要臣向戌的女婿,便求助于宋国,宋国借此机会伐邾。翌年,伐邾成功,邾被迫归还从鄅掠夺的俘虏及相应的物品。鄅得以复国,大鼎、编钟和其他宗庙礼器也陆续被奉还。在宋国的庇护下,鄅国与邾国短期内得以相安无事,然而好景不长,向戌之子向宁在宋国兵变失败出逃,鄅国失去宋国保护,被邾子一举吞并。鄅国亡后,鲁国又攻打邾国,邾自不能敌,邾子割鄅国故土沂河以西的田地给鲁国,故并入鲁国。《左传·哀公二年》中记载:“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这些记载清楚地描绘了在春秋时期,鄅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战火纷飞中求生存的艰难,以及在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则中最终走向灭国的宿命。
1982年,在临沂市河东区凤凰岭发现一座东周大墓。该墓封土高大,规格较高,由车马坑、器物坑、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内殉人多达14具,随葬遗物尤为丰富,包括编钟、编镈、铜鼎、以及成组的青铜礼器和兵器等。参加发掘工作的考古人员推测,该墓可能为鄅国国君墓地。令人不解的是,墓内出土的部分青铜礼器有明显的人为损坏的迹象,编钟上的铭文几乎难以辨认。部分礼器还留有焊接补铸的痕迹。铜鼎被砍砸和毁坏的痕迹更为严重。根据鄅国的历史猜测,这些遗物的损坏很可能是遭邾人掠夺后故意毁坏所致。民国《临沂县志》载:“临沂县北十五里即鄅故国,今古城村南有鄅子林,盖鄅子墓云。”今鄅古城村南“林子”,相传为鄅子之墓地。
根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所立的王氏谱系碑,上书村名原为鄅子城。鄅古城村只是根据鄅国故事而得名。“鄅国”还曾一度和“启阳”相混,鄅国故都在祊河以北,开阳城在祊河以南。1916年的《临沂县志》记载道: “哀二年,伐邾,取沂西田,即鄅旧疆。三年,城启阳,明非故国。杜注皆曰开阳县,已混为一。《水经注》不知有鄅,误以开阳当之。《寰宇记》不知今治为开阳,又以鄅当之。鄅在祊北,开阳在南,郦氏魏人,宜知汉故,为可据也。” 杜预注《春秋》把启阳和鄅,都说成开阳县,把两者混为一谈。郦道元著《水经注》时,鄅国灭亡已久,变成了小小的村落,他不知道有鄅故都的存在,错把开阳当鄅都。《寰宇记》的作者,虽然发现了鄅古城,但不知今临沂城就是开阳,又错把鄅都当作开阳。
3000年前小小的鄅国,国力微弱,难以在诸侯争霸中经受考验最终走问灭亡,曾经繁华的鄅国都城也飞灰湮灭成为一个村落。但作为记载鄅国历史的标志,其相关的文化印记将永远铭记在老百姓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