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河,原称沭水,也被称作术水,俗名茅河。位于山东省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发源于山东省沂水县沂山南麓。沭河在我市境内流经沂水、河东、莒南、临沭、郯城等地。在临沭县大官庄村北,建有11 孔闸,向东开挖一股人工河流入黄海,该工程最初名为 “导沭经沙入海” 工程,后改称新沭河;另一股向南流入江苏省境内,称老沭河,一般以老沭河为下游干流。
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职方氏》中就有其记载:“正东曰青州, 其浸沂、沭”,足见其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称其为 “术水”,颜师古注释 “术水即沭水”。郦道元《水经注》载:“沭水出琅琊东莞县西北大弁山。” 民国五年(1916 年)《临沂县志•山川》也提到 “沭水发源沂水县北,沂山连麓之大弁山,东南流,又南入莒县界”。
沭河在历史上曾是一大害河。这是因为沭河上游大部分是丘陵山区,支流众多,而且河流源短流急。加之流域内降水集中,导致河水来水速度快、洪峰高、流量大,水位陡涨暴落。每逢山洪暴发,下游河道就会紊乱,河水宣泄不及,极易溃决成灾。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沂州府志》记载,沂沭河流域 “三日之旱即成涸辙,一日之雨良田随沙石而去”。到民国年间,水灾几乎每年都有,严重时一年数次。据民国五年(1916 年)《临沂县志•山川》记载,“沭水向无堤防,河岸亦多损坏,唯下游束于马陵山麓,为害尚小。上游自莒县入境后,决口十余处,不待盛涨,势已泛滥,冲潦之灾,辄数岁一至。故河里村半沧水中。柳庄、朱崔等地,因积沙成岸,尤为危险。且水势湍急,两岸坍陷,田亩动数十丈,即间有淤出,终不敌坍陷之多,反起争端,非修筑河堤,后患未有既也。”可见当时水患危害之严重。
为消除水患,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导沭经沙入海工程。1949年春,导沭第一期工程开工,至1953年11月共开展了10期导沭工程,同时开挖新沭河,分泄沭河之水,极大地缓解了水患问题。随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挖新沭河的同时,在上游兴建了大中型蓄水、培堤护险工程,使得沭河的堤防工程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沭河两岸是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质肥沃,是沿河地区主要的小麦、玉米产区,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沭河不仅为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也促进了航运、渔业等行业发展。沭河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也见证了两岸村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在岁月的长河中,沭河一路南流,经年不息,沿途不断接纳小溪支流,水势逐渐变大,最终汇聚成滋养苏鲁大地的滔滔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