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临沂戏剧文化:齐鲁之粗犷 吴越之婉约

新华社 2016-02-01 阅读次数: 7508
  1. 莲花落

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唱莲花落云……”那么俞道婆常随众到琅琊(临沂),她听到的莲花落是什么呢?《五灯会元》中说是“宋代路歧人借以谋生的一种民间小曲,叫莲花。”

明代人凌蒙初在《南音三籁》中说:“……急而变而‘文辞说唱’胡诌莲花落,村妇恶声,俗夫呓语,无一不备。”凌蒙初站在封建文人的立场贬低莲花落,骂莲花落是瞎胡闹,是农村演唱的凡夫俗语,但可以从这段话里看到莲花落作为一种民间小曲,既然能成为“文辞说唱”,就已经是有系统、有体系的曲艺了。

总之,我们能从宋代俞道婆在古城琅琊听到了莲花落一事的记载看出,莲花落作为临沂地区早期曲艺演唱是有根据的,也能折射出临沂地区曲艺悠久的历史。

莲花落又叫山东落子,语言、音乐非常丰富。由于它具有小型、轻便、灵活的演出特点,不仅能在县城集镇的书场演唱,而且也能活动于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乡村。

艺人们根据一些话本中的故事加以渲染,适当插科打诨,把原来的故事说得更加生动有趣。有些插科打诨是艺人们临机应变,随口编造出来的。这样的插叙不管有多少,兜多大的圈子,都能一句话就兜回来,因此很受听众欢迎,使书场笑声不断。当然,有些插白是为了迎合听众的心理,随意编造的淫词滥调,致使其艺术质量下降。

山东落子是武类曲种,即演员动作范围较大,夸张的成分较浓。往往演唱到热闹处,艺人就会乘兴把钹高高地抛到空中,再用手接住,继续演唱。因此,有些艺人要会武功。由于其演出简便,有“一人唱出一台戏”之称。演唱时一个人兼扮生、旦、净、丑等正反面人物角色,不仅要求声情并茂,同时还要模仿窜墙、上屋、耍刀、弄枪等动作与口技。

艺人们一般在集市上演唱,有时候也到村里去唱。每场大都是六至八个回头,一个回头收一次钱。每个回头自然是紧要关头或热闹处,便“剪口”不说了。以故事的紧张情节作为悬念,吊住听众的胃口,使人不会离去。

艺人们学书时,都习惯称自己的书有死、活之分。“死书”就是根据师傅口传心授的话本,演唱多少遍也是相同的。“活书”则是不管唱多少遍,尽管内容不变,但遍遍不一样,如“包公案”,初唱时能唱20回,但到后来却能唱到30至40回。艺人学艺又分为外传与家传两种,传授方法严格,一句句、一段段、一回回教,姿态、神色、打板、敲钹,都必须跟师父一个样,尤其是打板,只准手腕抖动,肘部以上不允许晃动。

流传在鲁东南一带的山东落子传统曲目有《打蛮船》、《五林休妻》、《杨家将》等。

较为出名的山东落子艺人有平邑县白彦镇界牌沟的蔺景旺,自幼随父学艺。其父18岁就跟着滕县的老艺人学艺,他的演唱水平高,可以压住场,唱住人,收入多。

  2. 周姑戏

周姑戏是流行在鲁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分东、西两路,东路大约在莒县、莒南等地,西路为沂水、沂南等地,演出形式不一,最常见的是两三人在集市上以一条长凳为主,这种形式叫“盘凳子”。戏中的角色可以一个人扮到底,也可以两个人来扮演。装男扮女,全靠艺人们的表演与口技能力。道具、化妆没有严格的规定。

饰演男角色,化上妆便是;饰演女角,年纪大一些的头上顶一块毛巾,耳朵上戴个大辣椒。年轻姑娘或媳妇,手中只拿两块手帕即可。

乐器以柳琴为主。有的自弹、自唱、自演,有的是别人给帮腔伴乐。除集市外,在村头、树底、卖场、院落中都可以演出。周姑戏在莒南县涝坡镇等地很有影响,男女老幼都能哼上几句。它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朴实,缠绵于耳,扣人心弦,耐人寻味。周姑戏约有270余出,其取材大都是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白话、古典等。戏虽然不少,但是没有剧本,其戏都在民间艺人的脑子里,各有师承,互不传授。因此,周姑戏的唱法、戏词大体相同,细节上有差异。要想学戏就必须拜师,“宁给一亩地,不给一块戏”,这就是民间艺人的宗旨。

上世纪八十年代,涝坡镇山西头村民间艺人徐庆余还只有30多岁,但是唱周姑戏已经有20多年了。即便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是忙里偷闲给大伙唱几段。按当时的形势,周姑戏早已经被禁唱,但是这个村是“周姑戏的窝”,就是大队书记也能唱个两三段。当地剧团成立后,正式聘请徐庆余当老师。

剧团成立时,经费没有来源,大家共同努力,很快排成了《东京》上、下集,并决定售票演出,服装、道具等都是借来的。首场演出票价一毛,实际看戏的人数有1300余人,演出效果很好。此后,周姑戏剧团有了名声,要演戏,必须有经费,他们提出到各大队巡演,固定收费的想法。公社同意,决定每个大队每场每人交两分钱,大队人数低于500人的交10元;超过1500人的交30元。这个规定受到各大队欢迎,纷纷来剧团定戏。剧团巡回演出既锻炼了演员,又满足了群众看戏的文化需求。

剧团利用收入的钱买了部分首饰和服装,又买了部分布,缝制了几套衣服,道具一律自制,小剧团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很快初具规模。据说四年的时间,剧团共演出800余场,观众达到百万人,收入上万元。

  3. 梆子戏

《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中记载:“清乾隆之前,靠山梆已成立剧社演出,到清乾隆年间(1785年左右)有自称老道人的曹合泰到沂蒙的中西蒋传授,并经常传唱一些民间曲调,梆子腔、柳子腔,演出揉进民间吹打、说唱、音乐等。这就是费县靠山梆(溜山梆)剧团的前身。”该文献记载,将中西蒋村梆子戏传入者界定为“老道人曹合泰”。

但是,在中西蒋村,74岁村民李玉才的爷爷李中山最早演唱梆子戏,当时各剧目均没有戏谱,文武场唱词、腔调、曲牌、伴奏等全靠戏员们脑海记忆。

梆子戏班扎根中西蒋村,自成门派,很快在鲁东南一带唱出了名头。为了让本派梆子戏有序发展,当时的李中山和戏员们商量,以“福”、“贵”、“常”、“春”四字为顺序给戏班定名,第一代戏班称“福”字班。

在“贵”字班时期,梆子戏在鲁东南一带发展到顶峰,薛庄镇、上冶镇、沙沟镇、汪沟镇等外镇的人纷纷涌入中西蒋村,拜师“贵”字班学艺。

那时候,师承中西蒋村的梆子戏农村剧团遍地开花,每个剧团戏员20至30人,秋收忙完农活以后便集合起来在村里哼唱学来的剧目。

村民胡文田说:“旧时代积攒下的戏曲家底儿厚实着呢!”各村农村剧团虽说学唱的梆子戏剧目不一,但是力求真实,学到手的剧目唱得都特别有劲,有板有眼。除此外,尤其是中西蒋村上几代戏员,不但能唱、能打,随便拉出一名戏员还能临阵扮演“导演”的角色,协调剧目中所涉及的人、事、唱段,足见功底之深厚。

“准备大船一只,挑选关西大汉二十名,手提青龙刀,随关某单刀赴会……”话说间,李玉才哼唱着梆子戏《单刀会》选段,声音淳厚,底气十足。但是,梆子戏在这一带发展到“春”字班,便在鲁东南走向衰落,难以为续。

  4. 城内剧院

临沂城旧称沂州城,解放前在城内只有一座较为古老的戏楼,坐落在城隍庙对面。这处戏楼远没有现在戏楼的繁华,就是一个土台子搭建而成,屋顶是用瓦片覆盖。当年这种老戏楼在临沂境内还有很多,诸如兰山区前洞门村、临沭县大兴村等地。

解放以后,临沂城逐渐热闹繁华起来,人民群众的曲艺文化需求增多,自然也便促生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教部门在城内的主要街道都建起了业务的剧团。1949年,临沂城南关王宝田组建了一个京剧班,命名为“胜利剧团”。在“新新浴池”对面搭建了一个偌大的大草棚子作为剧场,摆上木凳子,正式定名为“新新剧场”。京剧班在此演出,虽说当时演出条件极为艰苦,但是几乎场场爆满。该剧场是临沂城内第一个售票营业的剧场。1953年柳琴剧团成立,就是在这个大草棚子剧场演出。白天唱柳琴戏,晚上唱京剧,座无虚席,收入除了支付演职人员工资仍有不少盈余。

1955年,在文化系统的领导下,开始筹建临沂剧院。“从剧团、剧场公共积累中抽调4.8万元,又从银行贷款2万元。于1955年4月开始破土动工。柳琴剧团和京剧团晚上演出,戏员们白天出义务工。”就这样自力更生,经过五个月的紧张施工,临沂剧院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剧院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临沂城内最大的文艺表演场所。柳琴戏、京剧、话剧、歌舞剧等多种剧种都曾在临沂剧院上演,到1970年剧院增设了电影座机,也放电影,“临沂剧院”因此更名为“临沂影剧院”。

( 编辑: 田万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