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东石埠

在临沂客户端 2021-03-09 阅读次数: 12321

□宋继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泉不在激有源则涌……

故里东石埠,距临沂城西南20里许,北依海拔60余米的山岭,亦称“银岭”,面临东流之涑河;唐槐、大圣寺矗立村前;涑河支流瀛沟、雾露沟经向依拢村庄。故有诗赞曰:涑水东流映天际,银岭夏秋瓜果香;雾露沟旁草木深,瀛沟连泉鱼虾旺;大圣钟声十里闻,天地神人居庙堂;千古槐树数人搂,吱哟轮声天桥响;双尊石鼓乘数客,无尾灵性乃石羊……

银玲响石引“八仙”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临沂地名及文物考察专业人员经分析村民农田改造中挖掘出的砖瓦陶器和石雕等实物,断定建村时间应在东汉初年,先民选择在这里建村,自然与背依之山岭和川流不息的涑河有关。

村北突显的圆形山岭,有“北岭”“银岭”称谓;自西向东流淌的涑河,亦称“南河”,村庄自此构成了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置身这里放眼四周,迷人景像映入眼帘:北望,百里外绵延不绝的巍巍蒙山,隐隐可见蓝黛相间气如盘龙横卧天际;南望,涑河岸边的胭脂山如天际彩虹;西望,但见九朵莲花山青翠欲滴;东观则为龟蛇状之团埠岭与长埠岭。银岭南北略长,东西稍窄,周长约3公里。高昌的地势和环风抱水钟灵毓秀的地理形势,印证了中国传统风水学上的“四象皆备”一说。银岭中心处尖凸的卧牛石,随意用刀斧敲击硿硿之声振荡四野。传说当年八仙东渡蓬莱聚会时途经此地,即被这方风景所吸引,他们落脚稍住几日各自游逛,会餐时辰皆以岭上响石声为号,那方奇石故有“唤八仙”的美称。岭上贯穿一条羊肠小道,是村民岭上劳作或出外的捷径。1950年后,人民政府在响石处镶入金属桩,架立了显目的三角架,是齐鲁大地的一处经纬度测绘点。

“环山夹一丘,英杰竞风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激励着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安居乐业,人旺物丰;迈出故乡建功立业的世代英才可圈可点。

大圣古刹佑百姓

始建于隋唐年代的村前面对涑河的大圣寺(村人称为南庙),千百年来多次修葺或重建,至清中叶嘉庆年间扩建成二进院落规模的庙宇群体。自山门迈进青砖黑瓦构成的这座千年古刹,但见古老寺内松柏遒劲尽显风骨,平日里清净悠然,略显神秘肃穆之容。你可依次观瞻各路仙人熠熠生辉的泥塑神态:山门里为手持不同利器怒目圆睁、穿甲戴胄的四大天王;建有阅台的佛爷殿(如来佛像)两侧分列着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佛爷殿东为关爷殿(供奉着忠义之士关公、关平、周仓塑像),与之毗邻的是关爷的赤兔马殿,那马前蹄腾空咧嘴嘶鸣似一跃千里;佛爷殿西侧为斗母殿(即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碧霞元君老母);僧侣起居住所亦依附于佛爷殿东侧。后面宽敞场地为二层楼阁建筑的观音阁,手握净瓶除尘的观世音大师,稳坐莲花座上,安然慈祥,目视南方……与庙宇山门相对的便是筑坛而起的戏台。

农历四月初四乃大圣寺逢庙会,以此纪念文殊菩萨的圣诞日。届时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接踵而至,一时间寺院里香火冉冉,人声鼎沸。寺外戏台上锣鼓喧天,各路名角坐念唱打好戏连台。

历代碑刻是大圣寺的文化特色。当年寺内东西两侧矗立着22通碑,所载文字彰含地域方志,人文轶事、公德颂扬诸事,俨然为这方百姓尊崇的一部史书。寺外西南角一株唐槐(老槐荫)树围三个成年人合搂方可接上手,老树空洞里可钻进四五个顽童。老槐树下的两个历经风雨剥蚀图案依稀可辨的石鼓,可端坐七八位歇息者。跪卧唐槐前的石羊,头部温顺安祥,腿部及尾巴残缺,似被人一刀劈掉呈现一种缺陷之美。传说大圣寺落成正值春季,田野麦苗青青、香气扑鼻、雄雌对卧的石羊乘朦胧夜色偷食百姓稼禾被雷公发觉,刹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公羊见势不妙四蹄腾空逃之夭夭,母羊贪食拔蹄稍迟被雷公劈中臀部动弹不得,千百年来只好稳卧老槐树前,守护着涑河岸边的沃土良田,那块地,便叫“石羊前”。

大圣寺前的涑河,自古以来有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汛情,每每来临之时滚滚洪峰似脱缠野马自西北咆啸而下,漫出河道涌入田园。然而每次洪水好像被节制,浊浪涌到石羊前便缓缓退缩。百姓感叹,善哉善哉,这是大圣寺神灵驱害施利庇佑众生使然!

天上鹊桥 地上天桥

村前涑河上的那座石板构成的天桥,外观上既没有拱型石桥的雄伟跨度,亦无精细雕刻的艺术栏板装饰,可它以粗犷坚固的简易造型,经年累月任凭洪水冲涮和人来车往的碾压,稳卧在涑河上。走近桥头,你可看到两道车轮碾磨出的足有三指深的沟槽珠圆玉润般光滑。屹立在石桥北首东侧的那尊仕女画像石雕,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依稀可见创造者简洁粗犷有力的雕刻艺术风范,尤其是慈眉善目的面部表情鲜活生动。这尊近乎天真浪漫的无言仕女石雕,活像一位英姿飒爽的坚强卫士,昼夜护卫着天桥和安宁;她也像怀有心事的纯真少女,笑眯眯目视着川流不息的涑水东流。

天桥长约50米,宽约4米,计十三孔洞,居河中心几孔洞略宽,两边的偏窄。较长的桥板一块重达两吨以上。与桥墩接合处没有灰浆粘连,被称为干碴石;石板虽没有榫卯勾连的铁件却严实合缝。先人的聪明之处便是因地制宜,桥的高度与水流面距离仅一米左右,特大洪水来袭却顺利漫桥而过。早年桥北头有一通建桥纪事碑文,可惜被人为毁坏,故建桥年代难以考证。有关行家经过对仕女雕刻技法和腐蚀程度的考查,认为该桥初始应在东汉年间。民间传说,古时涑河两岸的人们时常蹚水过河,汛期上游洪水来袭更是望河兴叹。这年春季,筑桥工匠在涑河北岸安营扎寨,就地取材垒起桥墩。而厚重的石板要到几十里外的西部山区开采运输,大块的石料几头牛拖拉都很吃力。眼见汛期临近,筑桥工匠深深焦虑不安。玉皇大帝闻知此事,便在人间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让身旁一宫娥用玉扇轻轻一点,山里采石场上的上百块石板风吹树叶般瞬间飘落在涑河岸边。

此时筑桥工匠头领恰在梦中,梦境与神女相助同步,待他醒来望见石板已到工地,惊喜万分。他忽发奇想,按梦中记忆,亲自动手雕刻了一尊半人高的仕女石像,安放在桥的北头。事有巧合,石桥板面合拢之时,正值七月七日,连绵阴雨中成群紫燕从四面八方聚合上空,进而密匝匝成一方桥状,见此景致一乡绅蓦然惊叫一声:“天上织女会牛郎,地上石桥神人助,咱这座桥叫‘天桥’怎么样?!”“太好了、太好了”,众石匠及乡亲们一阵欢呼。

从此,天桥故事牢牢镌刻在涑河岸边人们心中,那尊石雕也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图腾。

黑老鸪泉

银岭、团埠岭交汇处有泉焉,曰“黑老鸪泉”,亦称“天鹅泉”。其泉形若脸盆,泉脉深不可测,所冒之水清澈泛青,四季汩汩浪花翻滚,渗流岭前耕田渐成沼泽。先民为生存计,曾以铁锅棉被盖之,然泉水依然喷涌。君若伫立泉处,可见泉花离地七寸有余,亦可闻咕咕之声。为保粮田,先人因势开沟引流,斯成瀛沟之源。春季水势稍小,地亩唯种高棵稼禾;夏汛来临,泉涌盛然,庄稼地内即成沼泽,常见鸟群飞来嬉戏觅食景观。

1964年,农业学大寨风靡全国,村里随将泉炸石开塘为大口井,建起了扬水站,所淹地亩亦挖沟排涝改成条田,昔日涌泉一去不复返矣。

( 编辑: 韩晓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