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李克荣:治水兴利16年 润泽沂蒙世代人

在临沂客户端 2019-12-30 阅读次数: 11662

一河清水,两岸秀色;城水相依,生态宜居。

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临沂城的水生态建设倾注了太多水利人的心血和热忱。一代代水利人,为保沂蒙大地安澜,围绕着沂河这条“母亲河”做足了文章,整山治水,治水兴利,润泽民生。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李克荣,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1991年,李克荣调任临沂市水利局副局长,就此开始了他“治水兴利,润泽民生”的16年。李克荣回忆说,调任的第二年,组织就安排他分管“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这个国际援助项目于1988年开始实施,分3期共涉及沂水、沂源、沂南、平邑等11个县(市、区),是德国政府在世界设立的同类项目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政府接受外国无偿援助最大的一个项目。“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就成为李克荣10年项目工作中绷得最紧的一根弦。

“那个时候,我会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与项目区干部、群众一道,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采访中,李克荣回忆起那段经历,仍是记忆犹新,经过中德双方10年努力,项目任务顺利完成,成功解决了我市35万人、29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2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0万人。

如果说,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是李克荣从事水利工作的开笔之作,那么,1996年其升任临沂市水利局局长后,主持建造的当今全球最长、入选第四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小埠东拦河橡胶坝则是他水利工作16年来最亮丽的一笔。

小埠东橡胶坝的建设历程,对李克荣来讲犹如昨日往事,历历在目。“临沂虽然有沂河这条母亲河穿城而过,却仍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每到旱季,沂河大部分时间会断流,河内杂草丛生,两岸更是荒芜破败,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李克荣介绍说,那个时候改造沂河,美化城市,迫在眉睫。也就在此时,沂河城区段拦河坝的改造工程搬上了市领导的案头。

当时的情况是缺方案、缺技术、缺资金,而这一重担落到了时任市水利局局长李克荣的肩上。确定方案,勘测设计、申报立项、组织班子、建立队伍……在李克荣的指挥下,小埠东橡胶坝建设工程在1996年的寒冬腊月开工。

李克荣深知这是一项关系全市人民的民生工程,关系世代百姓的千秋工程。为了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在开工建设之初,他就与参与建设的单位和施工人员立下了两条铁面无私的规矩:“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退场;原材料不合格,不准进场。”也就是在如此严苛要求下,仅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一座1247.4米的拦河橡胶坝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沂河之上,截住了滔滔河水。工程建成运行后,拦蓄1.6万亩水面形成沂蒙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两倍,最大蓄水量2830万立方米,回水长度10.88千米,可有效灌溉农田35万亩,并将临沂城沂河两岸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2000年8月24日,辉煌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演播大厅内,李克荣从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总裁王以卓手中接过吉尼斯记录最佳项目奖奖杯。他回忆说,当世人的目光被拉向临沂沂河小埠东橡胶坝时,他是感动的、自豪的。

中德合作山东粮援项目、小埠东橡胶坝建设,只是李克荣16年“治水兴利”事业的一个缩影。16年来,李克荣还领导组织了岸堤、跋山、会宝岭等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滨河大道、刘家道口水利枢纽等建设工程,其盘活资产,激活体制,走出了“小农水、大水利”的路子,更是得到了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水利部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2年,李克荣被人事部、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今朝看临沂,碧水映新城。如今的临沂,宛若在水中央,河尽其用,水尽其美,城尽其能,民享其成,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临沂水城的建设,离不开一代代的水利建设者,更离不开一代代水利建设的谋划者,是他们让老百姓在新时代欣赏到“沂河桃李布春晖,无数舟连画尾归,夹岸林花衔日落,满天帆影带香飞”的美景。

临报融媒记者 张国蕊 武光玉

( 编辑: 全逸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