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沂蒙·红色史话丨吹响抗战的号角 ——《大众日报》在沂蒙山区创刊

临报融媒 2022-08-28 阅读次数: 65638

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创刊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刘导生任社长、匡亚明任总编辑。《大众日报》最初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是现存党报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在抗日炮火中创刊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为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积极抗日,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创办一份能够作为山东人民抗战号角的报纸。1938年11月,边区省委派刘导生和匡亚明着手筹备创建《大众日报》。创刊的宗旨是“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所以取名“大众日报”。沂水县爱国进步报刊《青年报》全体人员加入《大众日报》社,为《大众日报》的筹办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物资。

创刊伊始,条件十分简陋,编辑部设在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共4名编辑。电务室只有1台收报机、1台收音机、3名实习报务员。印刷厂设在夏蔚镇云头峪村,共30多名印刷工人,除少数技术骨干是济南、泰安来的印刷工人,其余大多是当地青年农民。印刷设备是一台手摇四开印刷机。1939年1月1日凌晨5时许,《大众日报》创刊号诞生。发刊词阐明了办报宗旨:“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

在敌人封锁中发行

由于交通闭塞、敌人封锁,报纸的发行工作十分艰险。战时邮政局尚未建立,报刊发行主要靠党的交通员徒步完成。报社营业部设在王庄,每期报纸印刷前,由交通员将底稿送云头峪印刷厂排印,印出后再由交通员用担子挑回王庄分发。报社在沂水县夏蔚镇设立了总发行处。当时发行范围主要是鲁中南,发行数量在2000份左右,不久发行量就增加到5000余份。日伪汉奸视报纸如洪水猛兽,随时破坏报纸的出版与发行,《大众日报》靠着交通员肩扛手挑,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发往全省各地及大江南北。

在斗争和奉献中壮大

由于战事频繁,报社人员组成工作队、战斗队、编辑队、印刷队、发行队,既要和敌人战斗,又要做群众工作,坚持出报、送报。报社被迫不断转移,从创刊至1947年10月,报社机关设在临沂境内近9年,先后辗转9个县共30余个村庄。从创刊到新中国成立的10年间,报社牺牲的同志共有578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大众日报》的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沂蒙革命老区群众的巨大贡献。《大众日报》创立时,印刷厂设在云头峪村一家农户。该村新婚不久的牛庆禄夫妇为了给报社提供方便,将新房让出,和公婆挤在一间屋里。由于物资缺乏,报社在一次紧张的转移过程中,铅字全都撒落河中,村民们立即组织将铅字全部打捞出来。有的村民自愿为报社送报,冒着危险,想方设法逃过日军的封锁和搜查。报刊从印刷发送到设备保存,报社干部职工从生活起居到战斗转移,无不得到群众的倾力支援,160多位沂蒙人民为了帮助报社掩藏伤员、机器、油墨纸张而牺牲。

《大众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就与党同心、与人民同频,成为抗战烽火中的红色号角。作为山东分局的喉舌,《大众日报》对山东战场尤其是沂蒙战场进行了连续和详细的报道,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和巩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18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80年来,大众日报不懈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办报宗旨,是一份有着光荣传统、广泛影响的党报。希望大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扬沂蒙精神,加强改革创新,为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作出新的贡献。”

市档案馆、沂水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供稿

( 编辑: 徐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