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沂蒙兵丨临沭:61年接续擦亮征兵“金字招牌”

临报融媒 2022-09-22 阅读次数: 6655

9月20日上午,由省军区、省委宣传部、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军分区主办的“临沭县61年为军向战送好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军区举行。临沭县5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结合工作实践,全面翔实地介绍了临沭县61年“为军送好兵、为战点精兵”的先进事迹。

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临沭县委副书记、县长侯素云深情地讲述了临沭县61年接续擦亮征兵“金字招牌”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与“老支前”王克昌拉家常,一连说了三个“不能忘记”,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溢于言表。

临沭县牢记总书记嘱托,赓续优良传统、弘扬沂蒙精神,打造新时代支前工程,用征集高质量兵员的实际行动助力强军兴军。61年来,为部队输送优质兵员2.5万余名,其中立功受奖1800余人次,征兵工作先后受到4任国防部长5次批示勉励,8次被国家、军队和山东省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选送优秀子弟参军报国,是临沭县的光荣传统。2021年底,侯素云接任临沭县县长时,前任县长张雷特别交代,征兵工作是县里的“金字招牌”,要接续做好工作、守好历史荣誉,并特意强调上一任县长也是这样交代他的。这让她记忆深刻。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侯素云对临沭征兵有了更深的理解。革命战争年代,临沭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临沭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大爱书写爱党爱军的家国情怀,处处涌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感人场景。

在临沭县,党政领导对征兵工作特别看重。1961年恢复建县之初,首任县委书记赵立修就讲:“选送优秀子弟参军报国是临沭人民的光荣传统,这关系国家安危,是我们的神圣使命。”61年来,这种“神圣使命感”代代相传。临沭县历经19位县委书记、22位县长,人人都是这样,把征兵的好传统一任交给一任、一届传承一届,跑好接力棒、尽好肩上责。军地领导先后有42人被表彰为党管武装好书记、关心国防建设和征兵工作先进个人。

在临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年征兵季,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各镇街党委书记、镇长任征兵第一责任人,县、镇、村三级书记带头动员部署,从体检到送兵全过程参与,每天有增量统计、每周有重点调度。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把手负责、一票制否决、一把尺衡量、一站式服务、一班人定兵、一体化保障”的“六个一”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实现了组织领导上按最高规格办,责任落实上按最严标准卡。

今年征兵期间,针对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高、完成任务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县委书记张雷带着征兵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深入一线,同9个镇街主要领导逐个谈话、压实责任,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约谈。因征兵进度慢,两次被县委书记点名的一名镇领导心怀愧疚地说:“县里对征兵工作抓得这么紧,我们坚决不能再拖后腿了。”

征兵工作不仅各级领导重视,临沭县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尽职尽责、不敢懈怠,“抓不好征兵就是失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县乡两级每年直接参与征兵的工作人员达700多人,单位签订责任书、个人立下军令状。

临沭县是革命老区,尚武从军的氛围很浓厚,每年报名应征的青年数量都超过任务数的好几倍。人多名额少,少数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当上兵,就动起了托人说情、找人送礼的歪心思。

前几年,县里一位纳税大户想让体检政考“双合格”但综合排名靠后的亲戚当兵,先找到人武部领导被拒绝,后又找到县领导也不行。他不甘心,四处托关系、打电话却是处处碰壁,最终他感慨地说:“托了十几个人也没定上一个兵,临沭征兵的严格我是真服了!”

讲规矩不讲人情,讲标准不搞变通,提高了兵员质量,保证了送出去的每个兵都无瑕疵、硬梆梆。正是得益于各级征兵人眼里不容一粒沙的较真劲,才牢牢守住了临沭征兵的历史荣誉,让“金字招牌”明亮如新。

临报融媒记者 孙锐

( 编辑: 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