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新”字当头 大城崛起!临沂召开沂河新区主题新闻发布会!

临报融媒 2022-11-25 阅读次数: 14950

11月25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沂河新区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张伟峰 沂河新区党工委副书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黄爱和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张成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沂河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朱俊合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高级主管、经济发展局局长

王飞 沂河新区规划建设局负责人

主持人

周晓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沂蒙精神研究中心主任

沂河新区主要情况

沂河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是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设立的4个省级新区之一。2021年12月,省政府批复了《临沂沂河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新区规划面积496平方公里,辖8个镇街,总人口72万人。其中白沙埠镇、芝麻墩街道、梅家埠街道、朝阳街道、凤凰岭街道、相公街道为直管区。九曲街道、太平街道为统筹区。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京沪中间地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交汇节点,鲁南高铁建成通车,6条高速三纵三横、绕城闭环,8条铁路交织成网、通达全国,启阳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8条,新区1小时可达日照、岚山、连云港等港口,3小时可达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京等主要城市,新规划京沪高铁二通道、济莱临高铁、沾临高速、临滕高速等干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

二是政策机遇加速汇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海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在此叠加,享有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政策。省、市分别出台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28条、24条措施,在用地计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省级100余项管理权限下放到新区,所有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全省一体化管理。

三是发展空间充足广阔。位于沂河、沭河两河之间,是临沂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中心。规划面积496平方公里,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开发边界150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为长远发展打开了空间。已建成主路网260公里,铺设市政管网1200公里,实现高标准“九通一平”,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为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创新动力持续迸发。引进中科院计算所临沂分所、上海技术交易所临沂分所、华为临沂大数据中心等创新型企业、机构150余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2个、高新技术企业91家,获评“全国数字化转型先进园区”“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新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五是主导产业全面起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落户26家世界500强、13家中国500强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格力、华为等知名企业投资项目相继落地,智能制造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今年5月份沂河新区筹建工作开展以来,新区筹建办和新区全体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蹄疾步稳加快新区建设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前期准备科学周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编制方案,保障了新区筹建工作扎实推进。转隶交接稳妥有序,先后划转干部职工4308名,承接市、县级行政权力事项3240项,人、事、权平稳过渡。体制机制初步理顺,坚持条线分工、扁平管理,设立社会、经济、党建3条专线和13个协同联动推进组,实现工作“一盘棋”推进。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压茬推进总体战略规划、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初步建立了“1+2+20+N”规划体系,新区的发展蓝图初步绘就。招商引资初见成效,组织开展武汉招商推介会、青岛体育文旅产业推介会,新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97亿元。项目建设陆续铺开,谋划启动总投资745亿元的“十大工程”,开工省市区重点项目67个,累计完成投资97.5亿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守牢守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一排底线”,发展底板持续筑牢。

2022年11月22日,沂河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坚持把新区放到全国坐标体系、全省战略高度来考量,强化战略谋划,明确发展思路,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火车头”。总的考虑是:聚焦“五个定位”、建设“六大片区”、主攻“七条赛道”,推动新区一年起步、三年成势、五年建成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五个定位”,就是把新区建设成为“产业新城、科创高地、开放门户、公园城市、田园水乡”。“六大片区”,就是着力建设高铁新城片区、科创新城片区、凤凰新城片区、临空新城片区、生态新城片区、田园新城片区。“七条赛道”,就是深耕智能制造、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总部经济、文旅康养赛道、城建开发七条产业赛道,推动产业规模倍增、质量跃升,塑造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总之,全体新区人将以“抢”的意识大干快上,以“战”的姿态攻坚克难,以“拼”的劲头担当实干,努力在全省4个省级新区中“保二争一”、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区,为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贡献新区力量!

答记者问

01

为什么要设置沂河新区?沂河新区的定位是什么?沂河新区“新”在哪里?

设置沂河新区,从国家层面讲,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和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等区域战略叠加优势,发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政策和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等重大平台集聚优势的重大举措;从省级层面讲,是省委省政府打造区域融合发展的战略支点,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从市级层面讲,是实施城区“东进”战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现实需要,是带动临沂东部地区加速隆起的关键所在,更是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的重要支撑。

沂河新区战略定位是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桥头堡、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重点对接的长三角等是我国经济发展要素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将沂河新区作为全市发展的“五极”之一,明确了“以功能服务发展”的平台集聚区的定位,通过统筹资源、整合要素、集成政策,打造临沂的“经济特区”“雄安新区”。可以说,新区决定着临沂未来发展的境界高度,是鲁南经济圈乃至全省发展的增长极、动力源、突破点,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沂河新区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制机制新。新区采用“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一个班子、三块牌子”的体制架构,构建“管委会抓全盘、部门抓管理、园区抓产业、镇街抓属地”运行体制,实现新区、经开区、综保区“三区合一、上下贯通、一体融合、高效运转”。

二是发展动能新: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现代物流、战新产业等主导产业隆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营造出产业链配套的良好生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能。

三是营商环境新:100余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到新区,让人眼前一亮!同时,赋予新区市级开发建设等经济管理权限,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一并下放。积极回应资本和项目对营商环境的关注,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面实行“全周期服务”“一网通办”,极简审批、极速办理、极优服务,让每一位企业家朋友放心投资、舒心经营、顺心生活、安心发展。

02

沂河新区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新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沂河新区位于两河之间,生态良好、区位优越,是未来城市的新中心,拥河发展、前景无限;我们有功能完善的配套优势,背靠主城区,坐拥国家级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等6大功能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基础设施、生产服务等配套都非常健全;我们有充足广阔的空间优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50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48平方公里,市级统筹的新增用地2/3给了新区,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一切有利于转型升级的创新要素,我们都坚决支持,并尽最大努力服务于企业;我们有扎实雄厚的产业优势,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等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很多产业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知名度;我们有系统集成的政策优势,省市分别出台了28条、24条措施全力支持新区,省级100余项管理权限下放到新区,下一步还要应放尽放,赋予了我们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我们有辉煌灿烂的文化底蕴,沂河新区是我国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深深融入新区人的血脉之中;我们有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5万亩国家级沂沭河湿地公园、81平方公里林地、28平方公里园地、12平方公里水域交相辉映,形成“水、岸、滩、堤、林、田”一体的生态景观格局。可以说,当下的新区战略机遇交汇、重大利好叠加、未来前景可期,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03

沂河新区有哪些代表性产业?下一步在培植壮大主导特色产业上有哪些思路、目标和举措?

沂河新区是全市现代产业集聚区,拥有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等现代化优势产业,规划建设占地3183亩的“沂蒙光谷”产业园,已入驻奔腾激光等11家国内头部企业,激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格力电器、甘李药业、修正药业、华为、山东临工、沃尔沃建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地发展,“四上”企业达到900余家。

产业是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沂河新区发展的“一号工程”,聚焦大招商、大项目、大产业,全面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利用三年时间打造“1000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00亿级战新产业集群”。

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以“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打造“技术+平台+生态”的产业竞争力,引导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打造全球工程机械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合作交流目的地,推动工程机械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挺进。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坚持“产业化、集聚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原则,围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及医药生态四大板块, 以“载体带动、内培外引”为发力点,集中力量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实现医药产业的“生态、城市、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在战新产业方面,坚持“专业化+全价值链”一体化发展,重点拓展细分应用、高端产业领域,加强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光电、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龙头。在现代物流产业方面,以“平台+科技+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临空经济区、中远海运等项目,通过“产业链、数据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推动产业“高端化+数智化+低碳化+国际化”打造,重构产业增长动力。

04

为支撑沂河新区开局起势,新区谋划实施了“十大工程”,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为推动沂河新区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聚焦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沂河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系列要求,系统谋划了沂河新区“十大工程”。“十大工程”计划总投资745亿元,在项目筛选上,突出引领性、标志性、支撑性,选择了未来几年对新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能够在3年内完成建设或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项目。项目类别以基础设施为主,兼顾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目前,已拟定实施方案,逐个工程明确了建设内容、资金来源、三年建设计划和责任单位,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计划完成投资60亿元、200亿元、220亿元。通过“十大工程”建设,引领新区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总投资200亿元的“八纵九横”路网提升及综合管廊建设工程,计划建设温泉路高架等道路116公里、综合管廊45公里。二是总投资40亿元的两河融通生态风貌带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分沂入沭水道综合整治、沭河西岸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生态水城。三是总投资40亿元的临沂金融科技商务集聚区建设工程,总面积1000亩,重点建设沂河新区金融CBD、政务服务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四是总投资184亿元的中交梦想城建设工程,总面积20.3平方公里,主要包含主题公园、国家网球(北方)训练中心、青少年综合实践示范基地二期等一系列重大标志性项目。五是总投资26亿元的“公园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工程,总面积2500亩,主要包括5个城市综合性公园、6个片区多功能公园、120个社区、街区口袋公园。六是总投资55亿元的名校名院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临沂狄邦国际学校、临沂市中医医院高铁院区、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北城儿童医学中心、临沂市中心医院新区院区等名校名院。七是总投资80亿元的JMRH科技产业园建设工程,总面积14.2平方公里,重点打造高端军用食品产业园、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八是总投资25亿元的沂蒙“光谷”建设工程,总面积2850亩,致力于激光产业集聚发展。九是总投资50亿元的沂蒙“药谷”建设工程,总面积2000亩,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十是总投资45亿元的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港建设工程,新建中远海运智慧物流园、中国邮政邮区中心局等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贸易重要服务平台和区域物流枢纽。

05

作为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沂河新区在深化产城融合、加快城市建设、实施片区开发上有哪些举措?

沂河新区作为全市未来的产业高地、城市发展的新中心,肩负着引领未来临沂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产城深度融合综合实验区的目标,以高铁新城、科创新城、凤凰新城、临空新城、生态新城和田园新城等六大片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保障,做强城市载体,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同向发力,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一、高起点推动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新区已确定了“1+2+20+N”的规划体系,战略规划已初步完成成果整合,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等正在同步编制。战略规划中,将明确新区产业及城市前瞻性定位,准确定位符合新区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规划及功能配套,推动城市功能规划与产业发展相互协调;加强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衔接融合,在城市规划中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规划中推动城市提升。

二、高品质提升城市建设。坚持以“城”为核,夯实产城融合发展基础。一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计划投资50亿元,启动“两纵两横”4条主干道路建设,拉开城市新中心框架。二是加快公园绿地建设, 2023年计划投资7亿元,建设3个综合性公园、42个城市口袋公园和13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网络。三是开展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行动,2023年投资2亿元,实施17项绿化提升、雨污分流、供暖改造等项目,全面提升新区城市品质。

三、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为支柱,强化产城融合发展保障,通过产业发展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厚植城市发展基础。一方面,把招引、培植、发展产业作为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新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加大激光产业培育和扶持,招引新能源、新材料、总部经济等更多新产业、新业态落户新区,推动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四、高标准提升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布局更多的学校医院、健康养老、文化中心、体育健身等公共设施,打造环境优美、智能便捷、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推动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2023年新区将投资38.6亿元,实施1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安置住房17554套,惠及5万村民,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升,共享产城融合红利。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