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报头条丨临沂临港区:潮从创新涌 科技向“新”行

临报融媒 2024-08-18 阅读次数: 5572

在临沂客户端讯 盛夏时节,热浪袭人。与天气一样火热的,还有“热辣滚烫”的项目建设现场:一个个“含金量”大、“含新量”高、“含绿量”足的项目加快推进,扑面而来的是经济建设的滚滚热潮。今天的临港区犹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一路向“新”,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在山东域潇新材料产业园氯化稀土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整个车间采用全行业最先进的DCL智能化数据检测控制系统,实现程控输送、程控投放料、数据实时监测及远程监控等功能,可实现多平台、多岗位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管理。“10年间,公司在临港区先后投产3个项目,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逐步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辐射行业上下游的发展格局。”山东域潇有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山东域潇新材料只是临港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眼下,该区正深耕“4+2”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新科技、新动能、新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瞄准新质生产力,快速切入氢能、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引领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加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科创中心。

“我们加码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自主创新研发、引进技术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一大批创新平台和项目加速落地,一系列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倪蒙告诉记者。

据介绍,全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2023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70.66%,列全市第一;新增市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1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景耀成功备案省级院士工作站,永锋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临港区依托国内知名高校院所,通过搭建融合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聚变,把产学研成果转化为发展的红利。为推进“钢铁向材料”转变,该区引导钢投特钢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钢研等院所合作,实现从普通结构钢向高端轴承钢、齿轮钢、船用锚链钢以及汽车、家电用钢等特殊材料钢转型。推动山钢永锋和北京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做强永锋钢铁下游深加工产业,初步构建起“原料—冶炼—轧钢—板材—板材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临港区坚持把科创成果应用到“4+2”产业体系每个具体的产业链上,打造上下游产业配套、具有行业话语权的现代产业集群。依托魏桥全国唯一铝合金绿色闭环产业链的基础,与吉林大学建设重点实验室,开发新能源汽车的节能降耗项目,以“轻量化”“节能”“环保”“集成开发”为突破口,快速形成整车装配优势,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加速推进年产50万吨球墨铸管智能制造、年产270万吨镀铝锌镁金属材料等项目投产,与立讯精密、科德数控、南京埃斯顿等头部企业合作,引育一批阀坯铸件、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智能制造等项目,进一步拉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临港区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初步构建起以“初创期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型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分产业建设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规模以下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50%以上。聚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钢投特钢和东北大学共建高质化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方舟创园争创省级加速器,永锋、永安昊宇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2024年,全区力争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50家,增长率提高20%以上;成功申报市级创新平台8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至3家,推动‘临港版’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对此,倪蒙信心十足。

临报融媒记者 徐淑刚 梁作金 通讯员 刘康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