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丨到了马庄 “大了天”

临报融媒 2024-10-28 阅读次数: 36207

费县马庄镇是一个因涑河而生的乡镇,与涑河沿岸的其他乡镇相比,涑河在马庄境内最长,流域面积最大,对涑河的依赖最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涑河小镇。

马庄是一个普通的乡镇,不是特别出名。但对于西山里的人来说,马庄就是一个大世界,到了马庄也就大了天。他们在涑河两岸生活,就像在一个大的山胡同里,大部分村庄的人,只有奔向马庄才能出山;只有在马庄集上,他们的山货才能卖钱,他们才能看到很多新鲜景,听到新鲜事。无论是他们的发展,还是他们的生活,无论是他们的过去,还是他们的现在,都依赖于马庄的影响和拉动。

马庄的那些故事,如陈年老酒,虽然久远,却风味犹存。一旦打开,便是芳香四溢,香满涑河……

马庄的地名来源

马庄是马庄镇政府驻地所在。马庄的地名来源,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将军在这里饮过马,称饮马庄,后来演变成马庄。

过去,马庄不仅是费县东南部的经济中心,而且也是政治中心。我们常说老费县有四大重镇“平仲梁冶”,即今平邑县的平邑镇、仲村镇,费县的梁邱镇和上冶镇,这些大镇都在费县的西部和北部,而东南部最大的镇街,就是马庄。

民国时期费县辖七个区,42个乡(镇)。各乡所辖村庄沿用清末各社村庄建制。马庄区为费县二区,驻地为马庄,辖马庄乡(原东流社)、马山乡(原马山社)、探沂乡(原南尹社)、朱保乡(原东将社)、沂艾乡(原接舆社)、棠林乡(原仲村社)六个乡。我们可以看出,东至今兰山区朱保,西至天井汪,北至探沂,南至兰陵县棠林一带,都是二区的辖区。驻地为马庄。

新中国成立时马庄区仍为费县二区,办公地点在马庄酒店,辖岐山乡、林泉乡、程庄乡、辛庄乡、旺山乡、城子乡、西墠乡、洪山乡、小湖乡、兰山乡、马庄乡、雷山乡。1958年撤区成立马庄乡,同年秋成立马庄公社;1985年建镇,2011年,芍药山乡撤并到马庄镇,始成现状。

马庄集市

马庄位于涑河北岸,是一个因集市而兴的村庄,马庄集是费县东南部最大的集市。马庄街的位置,正是涑河出山,也是西山里人出山、山货外运的必经之路,向东就是平原地区,地多粮食多。因此,马庄集就成了费县东南部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交易中心。

过去的马庄集,有七八十亩地的规模,马庄镇老镇委向南向西都是集场子,供销社就是在集场子的地上建成的。大集上有水果市、粮食市、原木市、饭市、牛羊市、布市、青菜市、杂货市,棉花市等等,只要是老百姓用的,市场上都有卖。

马庄集是西山里的出山大集。来马庄赶集的山里人很多,他们有挑子、有车子,以挑子居多。在山里,抬头看天就是一长溜,山里人到了马庄,天地都大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大了天了。”

在马庄集上,挑着担子的西山里的大姑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大辫子特别长。赶集的人都说山里的闺女真能干,一担能挑七八十斤。她们主要是来卖水果、卖棉花及纺线半成品的。水果市是马庄集的大市场,有四五十亩。西山里人花钱树上出,因为都是山岭薄地,粮食产量很低,指望着这些瓜果梨桃换钱,再买粮食带回去。八月份棉花下来卖棉花,用棉花搓成的线骨椎,一捆捆地扎着,卖了换粮食吃。

在刘庄村附近,兰陵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会在这里卖粮食,然后买些山货、棉花等。马庄集上的饭食也很丰富,有豆沫汤、豆腐丸子、馄饨、蒸包、油条等等,油条是五根一串或十根一串。豆沫里面有米面、豆钱、香菜、葱花等等,非常好喝,用大黑碗盛着,一般饭量不大的都喝不完。集市散了,做饭的铁锅也被卖饭的人带走,但烧了一天的锅框还是热的,冬天西山里来要饭的人,晚上就在饭市锅框里取暖。

草窝子,就是用草做的棉鞋。在马庄街东边一些村庄,像管疃村、豹窝村、刘庄村一带,都有会做这草窝子的。他们用编蓑衣的绳把它编出来,鞋底用五根绳子拧成鞋底,边上用一种水生植物臭蒲的绒。人们一般都是农闲时间干,一天能编几双,攒多了到集市上卖,挣钱很少。

农民还用蒲草打苫子,编成蒲包,东海卖海货的人,就是用这些蒲包装咸鱼、咸螃蟹,东海来卖这些海货的人,他们经常是头一天在全家店住下,第二天赶集卖货,卖不了,就要到附近去赶下一个集,如刘庄、新庄、埠下集等等。

冬天,很多山里的大姑娘、小媳妇挑着柴草到马庄集上卖草。草也有了几种,最多的是黄草,就是盖房子用的草;有甘草,就是谷子的秸秆;还有一种草叫炮仗草,主要是来喂牲畜的,一挑柴草也就是几块钱。黄草里有杂草,能当引火柴,也会被人买去,买引火柴草的,都是家庭条件好的。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去刨路两边的草疙瘩,晒干以后把泥土给甩掉,然后放在火盆里烤火,过去房子很矮,一米七多的人进屋子都要弯腰。长期烟熏火燎,有些屋顶梁上烟油都在上面吊着。

过去马庄集只有春会,没有秋会。农历四月初八是马庄的春会,来赶会的有上万人,市口也很多。像卖木材的原木市,过去很少有现成的家具,都是卖木头。平时原木市只有二三十个摊,有的是扛着去的,有的是推着去的。到了春会时,原木市有五六十亩的市场,临沂县的、西山里的,北蒙山的包括马头崖、薛庄镇一带都有来卖木头的人,北蒙山那里还有来卖石磨的人,用牛拉着石磨来。大牲口市在芙蓉寺附近的河滩上,一直到西马庄,有牛、马、驴、骡等等,也有20多亩地。

春会过后就是麦收,南面仲村一带有来卖扫帚、叉、锨等农具的,老百姓到春会上买来就准备收麦子了。马庄集时大时小,秋后收完庄稼,集市就会变大了,一直到腊月二十八集的时候人还很多,过了年以后集市就变小了,春会时是个赶集高峰,以后集市又变小,种完麦子收完庄稼开始变大。整个集市上到处都是人,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在马庄的北山上都能听到集市的喧闹声。

马庄街店

马庄街是逢农历三、五大集,除了五天一个的大集市,马庄街上平时也有开店的,主要有盐店、酒店、油坊、客店、药铺等等。

马庄街上最大的店铺是盐店。过去,费县卖官盐的总盐店在方城镇诸满村,马庄街的这个盐店是分号,费县南部官盐都是从这里销售。过去,是驼队从东部沿海运盐过来,这些都是大的驼队,据说一个驼队能有二百多峰骆驼,一峰骆驼能运三四百斤,大骆驼能运五百多斤。

盐店的东家是从东营来的商老板,这个盐店是好几家合伙开的,商老板在这里负责。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来找他做工作支持革命。国民党来威胁他,不准和共产党来往。商老板是个开明人士,把盐店的七抬筐洋钱全捐给了共产党,然后带着家眷回东营了。商老板妻子是马庄当地人,商老板去世后,妻子不适应东营的生活,带着孩子回到了马庄街,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

马庄街上做生意的人多,在土匪眼里是块肥肉,但马庄街围子却没有打开,多亏了盐店的几杆枪。

诸满街的盐店,也是商老板开的。在六十多年前,商老板的儿子到城里学习干建筑活,认识了一位60多岁的诸满村老人。他给商老板的儿子讲了诸满盐巡的故事。说有个推私盐的人碰到盐巡,为了不被处罚,这个人一着急,端起来木车子进了高粱地。盐巡看到车轮印到地边就没有了,进了高粱地,看到有被压歪的高粱,就顺着这个痕迹找到推盐人,问他怎么进来了,推私盐的人说是自己端进来的,盐巡不相信,说你要是再端出去,我就不查你了。这个人真的又端起车子来到路上,盐巡一看是真的,就对他说,以后你就走这里,我再也不查你了。

马庄街的酒店是外来人干的,用的雇工都是当地人,大师傅是外地的。油坊用大石碾把豆子碾成豆钱,大碾一共有两个,都是用北蒙山的花岗岩制成的。

客店有两家,全家店、徐家店。全家店没有雇工,全家老小一起干。有一个烧水的炉子,后面高前面低,一下子能放五个砂壶头,每个间距约一拃。他们家还打锅饼卖,基本上是早上两三点钟就起来,天不亮就能打出一打,如果第二天是大集,这样他们家就一整夜不睡,一直干到天明,挣的全是辛苦钱。西马庄有好几个海货摊,卖没了再到东海去推。

□杨东霞

( 编辑: 徐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