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蒙文化密码丨安囤、打簸箕……临沂二月二习俗,你知道多少?

临沂日报 2025-02-27 阅读次数: 33245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古人认为,龙掌管降雨,雨水决定着农作物收成,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将二月二龙抬头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禳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度过了喜庆祥和的春节,沐浴着正月里渐浓的春意,我们又将迎来一个充满神秘韵味与淳厚民俗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无论是在临沂,在山东,还是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处,人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寓意着希望与新生的节日。

龙的传说:唤醒春日的序曲

龙是神话里的神奇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人们在“龙抬头”这一天敬龙祈福,以求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一天为什么被称为“龙抬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说之一:上古时三皇之一的伏羲氏,“重农桑,务耕作”,每年二月初二这天,御驾躬耕,皇娘送饭,文武百官也参与其中。后世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帝王纷纷效法,于是成了一个节日。在古代“龙”是君主的象征,君王带头耕种,因而这一节日就被称为“龙抬头”。上古之书《三坟》中说:“龙善变化,能致云雨,为君物也。”

传说之二:武则天废唐立周,触怒了上天,玉帝下令三年之内不准降雨。龙王不忍心民间百姓受苦,于是偷偷下了一场雨,缓解了灾情。玉帝勃然大怒,就把龙王压在一座山下,以示惩罚。百姓纷纷替龙王祈祷求情,终于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这天把龙王放了出来,于是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

传说之三:清末《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是春季,二月又恰好处在春季的中间,很符合“中和”之道,《唐书·李泌传》记载,唐时二月没有节日,宰相李泌上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百官要献农书,以示务本。唐德宗十分赞同,并下诏以贞元五年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后又将土地神的生日(社日)与这一节日合并,改在二月初二。南唐尉迟枢《南楚新闻》说:“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

从天文学上说,“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古人把二十八星宿分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象”,其中东方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时,青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青龙高悬于南方夜空;到了秋天,庄稼丰收,青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冬天万物伏藏,青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每年仲春卯月之初,也就是二月二的黄昏时分,东方青龙七宿中代表“龙角星”的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所以被称为“龙抬头”。

龙,作为农耕社会最为尊崇的“图腾”,被赋予了掌管降雨、决定农作物收成的神圣职责。因此,二月二龙抬头,不仅是对龙的崇拜与敬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祈愿。

民俗盛宴:喜迎春天的狂欢

在临沂,二月二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场民俗风情的狂欢。这一天,临沂人民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将对未来的美好愿景绘制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沂蒙乡村的院落里,早起的人们就开始“安囤”。安囤,又叫打囤、围粮囤,从灶膛里取来草木灰,在院中、门前或打谷场上画几个大圆囤,还在粮囤的一侧用草木灰画上梯子,以示粮囤又高又大。有的还边画边念叨:“二月二,打粮囤,大囤满,小囤漾。”在每个粮囤中间要放一些五谷杂粮,还有的在粮食上盖上石板,第二天拿了石板,让鸡把粮食吃完,预示今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同时还要“打簸箕”。用簸箕盛着草木灰,用椿木棍轻轻敲打簸箕,绕宅围灰,边走边敲将草木灰撒在院墙根。有的边打边说:“二月二打簸箕,长虫蚰蜒进不去。”也有的地方是:“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成堆。”据说这样做可以驱虫避邪,防毒虫猛兽入宅。二月初二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有些地方还有敲房梁或者敲炕沿的习俗,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或者烙煎饼、燃熏香,以驱赶毒虫。明人《帝京景物略》卷二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有些地方还有不同的“引钱龙”风俗。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记载了滨州惠民一带的节日民俗。而晋西北地区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草木灰围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置圈内,牵线回家,用容器盖住。还有地方则是壶中装入铜钱或硬币,去井上河边打满水,一路洒水至家中,意为引财进宅。

二月二也是吃货的节日。围好粮囤,打完簸箕,接下来就是炒糖豆了。以前炒糖豆的主要原料是黄豆或者花生,后来又有爆玉米花之类。黄豆要提前泡好晾干,放锅内干炒至熟。花生米先炒熟去皮,再熬糖加入,做成糖霜花生或者花生糖块。炒黄豆时还可以同时炒“棋子”,面和得略硬些,擀厚皮切成小菱形块,略晾后炒熟,以前没有烤箱,炒制时多用麦麸。过去糖豆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现在超市里、集市上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豆,品类丰富,口味多样。

除了吃糖豆,不论北方还是南方,都有在二月二这一天吃“龙食”的习俗,例如,老北京人讲究二月二吃春饼,又叫“龙鳞饼”,象征着五谷丰登;北方喜吃面条,名曰“龙须”,代表着长寿与健康;有的地方吃馄饨,称为“龙眼”,而临沂人习惯这一天吃饺子,叫“龙耳”,饺子馄饨皆状如元宝,寓意着财源滚滚。《燕京岁时记》载:“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一天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把日常餐食赋予“龙”的特殊寓意,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理发也是二月二的一个重要项目,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古时便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所以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去理发,以期在这一年里精神焕发,好运连连。

二月二传说还是土地神(社神)的生日。在古时,土地之神为社,稻谷之神为稷,因而有“江山社稷”之说。《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北京有天坛、地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专门祭祀天、地的地方。临沂旧城南门外西侧,也曾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古时祭天之地,在银雀山金雀山之间,俗称“南坛”,南坛村(社区)名即源于此。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祭祀礼仪都叫“社”。二月二这一天祭祀社神,同样是祈求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二月二还要给孩子们举办“开笔礼”。古时传说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文昌帝君又称文曲星、文星,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二月初二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借“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等,启智明志,寓意孩子眼明心明,将来读书成才,建功立业。过去私塾先生也多在这一天开门收徒,谓之“占鳌头”。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我们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让“龙抬头”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