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蒙文化密码丨临沂考棚街今昔:高考时节话“考棚”

临沂日报 2025-06-12 阅读次数: 12175

又是一年高考季。高考,承载了无数学子的梦想与希望。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历经十年苦读,莘莘学子早已迫不及待地想在考场上一展身手,古来如此。在临沂,有一条名为“考棚街”的老街,留下了古代科举制度的鲜明烙印,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厚重记忆。

考棚街原东起沂州路,西隔沂蒙路与洗砚池街相接,因清代“考棚”而得名。短短四五百米的街巷,曾在晨钟暮鼓里,无数次见证了学子们怀揣墨香与梦想匆匆而过。2020年,临沂市核心区崛起了“沂州里”国潮文旅商业街,考棚街也迎来了华丽蜕变,如同困缚已久的蛟龙,终于舒展开身姿,自沂州路向东一路延伸至琅琊街,长度增长了近两倍。铺设在路面上的一块块青石板,如同巨龙身上的鳞片,在霓虹闪烁里变幻着梦境般的光影,仿佛正在斑斓的夜色中舞动。新时代的考棚街,以崭新的姿态融合着往日的书香墨韵与今天的烟火繁华,成为这个城市又一处闪耀的新地标。

临沂老街

考棚街:科举时代的印记

考棚街位于临沂老城的核心地带,它如同一块时光的琥珀,封存了科举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条街的名字,既镌刻着清代沂州府知府李希贤倡建考院的不朽功绩,也深深烙下了科举童试的历史印记。

考棚即考院,是科举时代学子命运的关键驿站。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可谓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独木桥”,由各地主持的院试(童试)作为科举入门考试,是学子们获取秀才功名、叩开科举大门的第一道门槛。清代,临沂(时称沂州)在乾隆之前一直没有考院。据民国《临沂县志》载,每逢岁试科试,沂州府七属(兰山、郯城、费县、莒县、沂水、蒙阴、日照)的考生,均须赴曲阜应试,十分不便。从临沂西去曲阜最近距离也有三百多里,日照、莒县等地的士子去曲阜赶考更是长路迢迢。

考棚街路名牌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春,一位来自四川长寿的拔贡李希贤(字季廉),由湖南桃源同知升任沂州府知府。

士子赶考的奔波之苦,李希贤看在眼里,心中不忍,上任第二年,商同地方士绅,倡导创建沂州府考院。李希贤“先出岁俸为之倡”,“而七属绅士争输如云”,兰山县知事王垲又“乐任其劳”。于是,选择了“郡属之西曰颜家巷”的空地,“复买废宅扩之”,即选址今考棚街路北、八小集巷以西的地方,创建了考院。

乾隆十九年(1754年),沂州府的学子们有了自己的考院,尽管这只是一排排简易棚屋,“考棚”之名亦由此而来。考棚建筑的格局暗合科举制度的精密设计,东西两列号舍密如蜂巢,每间只容一人,可抽拉的木板白天是伏案疾书的桌椅,夜晚化作可栖身的床铺。居中的至公堂檐角铜铃轻响,知府在此拆封盖有三重火漆的试卷,两侧厢房的誊录生用朱砂笔誊写答卷,以杜绝考评中的舞弊。

自此,沂州府七地士子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曲阜赶考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时人皆称此乃一大善举。

这座考院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考场拼搏,直至清末科举考试被废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沂州府琅琊书院在考棚处建沂州府官立中学堂,191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中学校”,1914年又称“山东省立五中学校”,1928年再称“山东省立第五中学”。然而,抗战期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这儿的宁静,校园遭到破坏,“考棚”不复存在,但“考棚街”的名字却顽强地传承下来。

科举的兴衰:千年选才制度的变革

长安城的晨钟撞碎了门阀士族的铁幕,当隋炀帝将进士科的策问卷子展开在龙榻之上,那条将门第换作笔墨的选才之路,便在华夏大地上蜿蜒了一千三百年。中国最早的“高考”,从隋唐的烟雨里登场,在明清的暮色中谢幕。

秦关古道上,世袭的爵印只在贵族的腰间叮当作响,“世卿世禄”制使得“王侯将相生而有种”,直到商鞅的军功爵制才尝试打破阶层壁垒——凭借征战疆场亦可授爵。

汉时明月开始照亮乡野。德才兼备者可通过“察举”入仕,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后因避刘秀讳称“茂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社会名流也可通过“征辟”由皇帝征召入朝任职(“征”),或由官府任用属吏(“辟”)。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却成为门阀士族的“尚方剑”,中正官只是世家大族的“中正”,选人单看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弊病,直接导致乌衣巷的“堂前燕”,再难“飞入寻常百姓家”。

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继位后,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又设明经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成为现实。

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职的垄断,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带来了新的曙光。

唐代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太宗李世民重视科举,扩大国学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更开创殿试和武举,亲自选拔人才,丰富了科举制度的内涵。

到了宋代,科举制迎来鼎盛时期。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不仅大幅增加录取名额,还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采用糊名法、誊录法等措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那个时期的汴京琼林苑中,苏轼父子兄弟的策论如雷震响,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绝唱,欧阳修主导的文风革新让宋代文坛至今余韵悠长。

明清时期更加完备了科举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四试”选拔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科举制套上了八股文的桎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教育制度的传入,科举制度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走完了它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考棚街今昔:临沂城变迁的见证

考棚街,这条古老的街道宛如时光的纽带,串起了这座城市的往昔与今朝,见证着它一路走来的沧桑巨变。考棚街上的“考棚”,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却始终是临沂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解放后,考棚街开启了第一次蜕变。狭窄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碎石路面,这条老街第一次有了“坦途”的模样。

上世纪50年代,考棚街原考院旧址上建起了临沂京剧院(后改称临沂剧院),中苏融合的粗大门柱与舞台上的水袖翻飞,曾构成老临沂最鲜活的文化图景,当时流传的“看戏不见张金兰,白撂两毛五分钱”的戏言,道尽了名角登台时万人空巷的盛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沂剧院改建后兼营电影放映,胶片转动的沙沙声与戏剧锣鼓声交织,丰富了人们的文娱时光。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2008年,临沂剧院被拆除,与附近的“塘子巷”的众多澡堂子一道,作为老临沂人的生活记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近年来的考棚街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沂蒙路至沂州路的旧段,已向东延伸至琅琊街,成为串联沂州路两侧与沂州里国潮文旅商业街区的文化纽带。街道两旁的现代建筑与历史遗迹相互映衬,共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昔日破旧的民居蜕变为高楼林立的新东关小区,搭配着青砖黛瓦的沂州里文旅街区,现代繁华与古典韵味在此交融。夜幕低垂时,考棚街两侧的沂州里仿古建筑群华灯初上,灰瓦青墙在霓虹中勾勒出古典轮廓,雕梁画栋间悬挂的走马灯随风轻转,游客身着汉服穿梭其间,恍若穿越至明清市集。街道上,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略显凹凸,却自带一种复古的韵味。行走其上,偶尔的颠簸仿佛是不经意间与历史的一次轻轻触碰,成为这条街独特的印记。

考棚街的每一次蜕变,都在诠释着城市的辩证发展:消失的是陈旧的建筑,传承的是不朽的文脉;改变的是街道的容颜,不变的是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尽管街貌已焕然一新,但“考棚街”三个字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这条跨越三个世纪的老街,从科举时代的文气氤氲,到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始终保持着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每当高考季来临时,青石板路上的步履声仿佛与百年前赴考童生的脚步声重叠,古代“考棚”选拔人才的精神以新的形式在现代教育中延续,成为这条街道最动人的文化隐喻。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