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河·芳草地丨一封写给抗大一分校青年们的信

临沂日报 2025-03-20 阅读次数: 18716

抗大一分校的英雄们:

2023年的那个夏天,我作为临沂大学传媒学院“三下乡”队伍的一员,来到临沂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重走抗大路。这里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我走出纪念馆,看到落日余晖,再回首,不禁潸然泪下。

当电影《大突围》在临沂上映时,那震撼的影像再次把我拉回那段峥嵘岁月。于是,我写下这封信,表达我对83年前青年一代的敬意。

苏凡,你眼中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

国难当头,在日本深造的您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毅然投身于水深火热的战场之中。​

曾经的养尊处优,磨灭不掉您的骨气;如今的炮火连天,消磨不了您的义气。敌机盘旋在大青山的上空,炸毁了抗大敌后堡垒,也击碎了您原本一帆风顺的人生。您被杜教官和同学们战斗的决心与意志深深震撼,灵魂被唤醒,青春的热血在您稚嫩的身体里沸腾起来。

那晚在篝火旁,您用口琴吹奏出的《喀秋莎》,为同学们带来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声音,凝聚起对抗战事业满怀热血的青年战士们。您与青年班的同学们齐心协力,智取敌军通讯站,为大扫荡的“铁壁”撕开一道口子。

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沂蒙山区一名抗大学员的身份,证明了自己。

在大突围中,您目睹了战友的逝去,也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心心相印的女孩在您怀中与世长辞,您想要尽力营救却无力回天。您背负着无数战友与人民百姓对革命曙光的期盼。您蜕变成了一名合格的青年战士,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一个人能产生多么强大的驱动力。​

苏凡,透过您黑曜石般透亮的双眸,我看到了您眼中的中国青年。

肖雯,您眼中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

一个爱美且通文达艺的小姑娘,为何选择离开优渥舒适的环境,深入到偏远的沂蒙山腹地,栉风沐雨,放弃本该前程似锦、高枕无忧的人生坦途,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啊?

您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在战场上,您是青年战士们的主心骨,引领着大家前进。面对危险临危不乱,组织同学有序行动,还能细心地发现苏凡汩汩流血的伤口。在冰天雪地中,您咬破手指,用自己革命的热血喂养新生的婴儿,给予了他短暂生命中仅有的爱与温暖。

“胜利了,你最想做什么?”“我可能已经死了吧。”暗红色的鲜血从您的胸口蔓延开来,黏稠的血液染上您纤细的指尖。肖雯,一位瘦小纤弱的女性,一直在为延续他人的生命而奉献,直至自己的生命燃尽。您身上散发出的女性光辉,让我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依然记得,阳光明媚的午后,您坐在河畔。革命的曙光洒在你蝶翼般的眼睫上,释放出无尽的希望与生命力。

肖雯,透过您春日暖阳般饱含笑意的双眸,我看到了您眼中的中国青年。

杜教官,您眼中的中国青年是什么样子?

您离家八年,扎根在这革命的摇篮之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火种,让它们发芽、盛放。​

您坚毅凌厉的脸庞上,从未流露过一丝一丝脆弱。与爱人久别重逢,却得知父母丧命,家破人亡。您和爱人在烛火下相拥,短暂地卸下所有的坚强;而当学员闯入时,您又立即掩去悲伤,重新挺起“守护神”的脊梁。

抗大二字,对您来说是怎样的重量?

渡河一战,慢一分一秒,都有可能被敌人的魔掌抓住。慌乱中,印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校匾坠入冰寒的河流,学员们惊慌失措。您率先做出反应,潜入刺骨的水中,将校匾高高举出水面。​

像您这样的导师,是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校训最生动的践行者。此时,我又一次默念学校的校训,铭记于心,并努力身体力行。

当爱人在怀中阖上双目,复仇的火焰在您心中熊熊燃烧。

您做出了选择:是时候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献出生命了。

数不清的子弹射入您的胸膛,双膝已无力支撑起残喘的身躯。背上长眠的爱人,您再一次站起来举起枪口对准敌人。生命的最后一刻,您引爆了弹药,瞬间坍塌的山崖堵住了西山口。敌军再也不能逼近前方的青年学员们,您的身躯也永远埋葬在了沂蒙大地上。

您的意志,如灯塔一般,引领着青年们前仆后继地投身于红色革命的烈火之中,也激励着我们青年后辈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不懈奋斗。

杜教官,透过您钢铁般坚定的双目,我看到了您眼中的中国青年。

我永远记得,申芮团长率领姊妹剧团的成员们顽强抵抗,在演奏声中与敌人同归于尽;我永远记得,汉斯·希伯对着天空举起枪杆宣泄对法西斯主义者的控诉,带着愤恨与世长辞;我永远记得,115师的伤员们穿过熊熊烈火冲向敌人,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烛光;我永远记得,老村长率领村民追上战士的步伐,用木板和沾湿的棉被冲到前线为战士们开路;我永远记得,手无寸铁的女学生们在茅草屋内紧紧抱在一起,直到血泊染红大地……

还有许多无名的英雄们,我永远记得。

青年应该是什么样子,你们已经给了我答案。83年前,1000多名英雄烈士们在大青山突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换来了9000多人的生存。其中,300多名抗大学员的生命停留在了最美的青春年华。

巍然屹立的大青山,回荡着一阵阵嘹亮的冲锋号,那一幕幕英勇奋战、向死而生的突围场景,那一个个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辉映着沂蒙精神的光芒,在天地间熠熠生辉。

“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能在沂蒙精神的洗礼之下接受高校教育是我莫大的荣幸,能凝视着先辈青年的背影是对我最好的鞭策。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我们定要乘前人之帆,激起时代新潮。

英雄的青春在战斗中磨砺,英雄的青春在烈火中淬炼,英雄的青春在岁月中激励着我们。献给《大突围》,谨以此献给所有的热血青年!

张紫琦 指导教师 徐玉梅 

( 编辑: 王玉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