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临报头条丨郯城:党群同心共种一块田

临沂日报 2025-06-09 阅读次数: 8807

在临沂客户端讯 夏日郯城,麦收正忙。在杨集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东北头村党支部书记牛绍刚正和村民一起察看麦收情况。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一亩地挣不了500块钱。现在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种,不仅能为村民带来每亩800元的固定土地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在合作社打工一天还能再挣100元。”牛绍刚介绍。

近年来,临沂市郯城县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持续挖潜农业大县发展优势,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在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创新推行统一流转、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党群同心田”合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发展新路。

统一流转,单人耕种变集体抱团

过去的东北头村,土地碎片化严重。“全村1400亩耕地,分成1200多块,最大的不到3亩,最小的才几分地。”牛绍刚回忆说。村民要么自己勉强耕种,要么以每亩400至500元的价格零散流转给种植大户。

转机出现在2023年。郯城县全域推广创富共同体发展模式,其中合作社“小田变大田”创富路径让东北头村“眼前一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统一流转村民土地。

“我们在东北头等11个党支部出台‘三保一分红’机制,保底租金每亩800元,保就业岗位,保技术服务,年底每亩地还有200元的二次分红。”杨集镇党委书记孙厚祥介绍,“村里按照‘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流转方案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反复讨论,把大家的心思提前凝聚到一起。”

村民陈德友算了一笔账:“我家6亩地,以前自己种的时候,刨去成本一年净赚不到3000元。现在流转费4800元,我在合作社当农机手,月工资3000多元,年底还分了1200元红利。”

截至目前,郯城县已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56个,带动近千名年轻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提供就业岗位316个,累计实现村集体增收336万元。

统一管理,转租他人变自主经营

如何运营流转出来的土地,村集体进行了多次尝试。起初,部分村将流转土地整体转包给种植大户,村集体仅收取少量管理费。这种“二房东”模式,集体收益有限,村民获得感不强。

2023年秋季后,郯城县开始在部分种植专业村探索自主经营模式,鼓励村集体保留部分优质地块自主经营,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收益联结机制。

在花园镇涝沟村,200亩“同心田”格外醒目。“这200亩是我们第一批试点的自主经营田,村集体有110亩,其他90亩是农户的,经营收益采取‘4321’分配方式:40%归农户,30%归村集体,20%用于再生产,10%作为村级发展公益金。”村党支部书记柏夫魁介绍,“去年自主经营的水稻亩产达650公斤,我们和刘湖村合作加工稻米成品进行销售,综合效益比转包要高出3倍。”

据统计,郯城县已在4个农业乡镇、27个村试点推广这种自主经营模式,一年两季村均增收7万元以上,带动了2326户入社村民实现收入翻番。

统一销售,看天吃饭变订单种植

自主经营后,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郯城县给出的答案是:发展订单农业。为此,郯城县构建了“国企+合作社+农户”的订单体系,鼓励村集体与县农发集团、县供销社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在归昌乡葛大村的高筋小麦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在测产。“这是与县农发集团合作的订单小麦,每公斤收购价比市场高0.3元,还享受良种补贴。县农发集团全程管控、统一回收,确保了小麦品质达到强筋标准。”村党支部书记宋英杰介绍,“这季收成后,接着种植订单水稻,去年我们村种植的500亩订单水稻,全部达到优质米标准,每公斤比市场多卖0.4元。”

随着订单优势的显现,在一些土地类别多元化的村里,种植从单一的农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

红花镇是蔬菜种植大镇,每年产出的各类蔬菜有33.5万吨。红花镇宋窑村在全县率先探索蔬菜种植订单,党支部成立合作社发展蔬菜大棚,党支部书记王祥龙作为种植能手带领村民一起种植。

“我以前带着几个村干部种蔬菜大棚发展集体经济,但是规模比较小,有一些订单也不敢接。现在我们入社的村民有60多人,一共建成了196个大棚,南边这94个都是村集体的,一年的订单金额就能达到2000万元。”王祥龙介绍。

统一分红,创收良田变治理良方

“同心田”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效能,更带来了治理效能,一家一户的收益和集体收益绑在一起,党支部掌握着发展主动权,群众对村集体的依赖越发强烈。在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咱们村”“我们一起”成为高频词。

在高峰头镇后高西村,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收益分红,村民除了固定的土地流转费,每户还能分上2000元。“我们村集体流转了320亩土地带领村民种植土豆,每年村集体能收入16万元。”作为一名90后,村党支部书记徐坤介绍起工作时自信满满,“村集体有钱了,腰杆子也硬了,村民对我们也更加信任。今年我们在村里安装了32盏路灯,还建起了孝老食堂,村里78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就餐,村里买单!”

在郯城县,随着“同心田”模式的推广,党支部从经济发展的“后台”走向“前台”,由推着群众干到领着群众干,开展工作有了抓手、服务群众有了实力,群众对党支部有了信赖,在一些村实现了“百呼不应”到“一呼百应”的转变。

“‘同种一块田’种出的不仅是金灿灿的粮食,更是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郯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杜洪涛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这种模式的扶持力度,从品种选育、农资直供、农技服务、资金贷款、产品销售等多方面为基层党组织保驾护航。”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通讯员 闫帅 刘汉章

( 编辑: 张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