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铸功成 笔墨绘风华

临报融媒 2023-08-30 阅读次数: 19790

十年铸功成 笔墨绘风华

——访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增田

70载沂蒙岁月风云,总有一纸风华承载。

1953年9月4日,《临沂日报》创刊。纵观《临沂日报》发展史,从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毫无疑问会是浓墨重彩的一段。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临沂日报由报社转为集团,从传统突破未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雄关漫道。

近日,记者专程去探访了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增田(1998年—2008年在任),聆听临沂日报这十年的风云激荡与满纸芳华。

冯增田讲述组建报业集团创业历程

站在世纪交接点

开拓报业新天地

1998年7月,临沂市委一纸调令,在市委宣传部工作多年的冯增田被任命为临沂日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当时,40岁的他应该是临沂市直单位领导中非常年轻的一位。

“这事很突然。”冯增田说,当时,时任临沂市委副书记吕明辰找他谈话,市委决定让他到临沂日报社任主要负责人。市委书记乔延春说,市委把这个担子交给你,干好干不好就看你的了,冯增田顿时感到压力很大,但又觉得很有缘分。他曾给报社送过多篇有重大意义的稿子,如1989年12月12日刊发了李祥栋《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等,冯增田都参加了起草、编辑和校对。

年轻,代表着缺乏经验,但更意味着勇往直前的胆略和气魄,以及开拓创新的意志和锐气。

那时的临沂日报社媒体结构单一,只有一张党报,在媒体市场缺乏竞争力。“报社发展的困难很多,但最核心最重要最应该做的还是媒体建设。”上任伊始,冯增田在对全国报业发展形势和临沂日报社现状进行详尽调研后,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这个论断,并确定了“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未来发展战略思路。

对于已经迈进市场的报业来说,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临沂日报社要增强核心竞争力,仅有一张党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办自己的生活类报刊。“创办新媒体体系,是建立一个媒体集团的首要先决条件。”冯增田说。

然而,创办一张晚报又谈何容易。缺人才、缺资金,最难的是没有正式刊号。但是报社没有消极等待。1999年,在暂时争取不到报纸刊号的情况下,《临沂日报》全新改版,为晚报创刊试水的《临沂日报·今日晨刊》面世,不仅增强了《临沂日报》可读性,更锻炼了人才、积累了办报经验。

2005年,冯增田带领编采人员到报社帮扶村帮助村民采摘金银花

与此同时,冯增田通过多方渠道,积极争取刊号。2001年冬,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车吉心听取汇报后指示,可以抓住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利用部分少数民族版报纸刊号闲置的情况,进行调剂。对此冯增田高度重视,立即向市委汇报,并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跨省运作争取刊号。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先后两上新疆、六上北京,通过多次汇报洽谈,最后拿到调剂刊号。

2002年8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报》(哈文版)刊号调剂给临沂日报社并更名为《沂蒙晚报》。9月20日,《沂蒙晚报》正式创刊,以一百个版的鸿篇巨制,宣告了沂蒙老区第一家晚报的诞生。自此,《沂蒙晚报》发展如火如荼,为临沂日报社的腾飞打造坚实基础。

2001年,创办《东方青年》杂志和《东方青年·少年版》;2003年,积极争取《沂蒙生活报》的保留和成功划转,并于2006年底将《沂蒙生活报》更名为《鲁南商报》;先后创办了琅琊新闻网站和《沂蒙手机报》,临沂日报社的媒体结构不断优化。

2006年11月17日,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暨《沂蒙生活报》更名《鲁南商报》仪式举行,这是继大众、济南、青岛、烟台之后的山东省第五家报业集团。至此,临沂日报报业集团“三报两刊一网站”的现代报业发展格局形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着眼创新蝶变发展

拓展集团根基维度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媒体传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以往地方性报业集团还可以偏安一隅,那么现代媒体因为网络、手机等因素打破地域性,现在都差不多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冯增田认为,现代媒体的竞争,是集团综合实力的全面竞争。“要占据舆论的主阵地,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我们要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党报要听党的话,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临沂日报》先后重点推出了建设“大、美、新”临沂、“一创六建”、“书圣文化节”和“沂蒙精神晋京展”等重大活动报道。同时,推出了王传喜等一大批改革建设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和典型群体,并开展了“救助贫困儿童和帮扶贫穷大学生”活动,以及元宵节灯会、环沂蒙湖自行车赛、万人长跑、女子篮球赛、广场集体婚礼等。

同时,临沂日报社也深入基层,积极参与农村帮扶行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兰陵县小刘庄村曾在山下平原,但为了修建刘庄水库,村民都搬到山上,千亩良田变成山岭青石板。临沂日报社到小刘庄扶贫时,动员村干部群众挖山石头垒成梯田,然后挖水库底土,填到山上新造的地里,在汛期来临前造地120多亩。秋天,冯增田与报社记者、编辑再到山上时,一派丰收景象。村里一位老大爷抱着一个大地瓜送到冯增田面前,流着眼泪说“党没忘了我们。”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的产业后盾如何铸就,报业经济如何发展?必须打造报业市场的竞争力。

围绕报业主业建设,加强广告、发行等体系建设。“很多人都觉得拉广告很丢人,但是这对报业发展至关重要。”冯增田谈起前期临沂日报社的广告业务,1000万的广告目标很快就超额完成了。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行广告代理制,吸引了近百家广告公司竞争代理;2008年,临报集团全年广告收入近1个亿。在发行领域,组建专业的发行队伍,自办发行,实现了《临沂日报》征订量从3万份增加到8万份,《沂蒙晚报》由初期的5万份,增加到10万份。

积极进行多元化经营,不断增加非报产业发展规模。以印刷产业为例。“刚到报社时,印刷厂只有一台印刷机,只能进行黑白印刷。”冯增田说,此后临报集团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了占地70多亩的新印务中心,并对印刷设备实行升级改造,形成了高质量、大数量、多品种的印刷能力。

2008年,临报集团年总收入过亿元,以发行为龙头、广告为支柱、印刷为骨干、实业为增长点的报业产业化体系初具规模,新办媒体和新闻大酒店、新闻旅行社等新兴产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70%以上,临沂报业集团被评为全国报业经营先进单位。“临报集团总体实力已成为山东七家文化产业集团之一,进入蓬勃发展的第一方阵。”冯增田说。

以身垂范显担当

媒体发展向未来

“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域,人才都是最宝贵的资源。”提起对临报人的初印象,冯增田感触颇深。有人才,报社才有活力。所以,1998年他就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定杠杆”,先后出台120多项规章制度,让集团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他组织征集社歌社徽,并带头佩戴和领唱,让党员干部和职工把党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职10年,这里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全国全省全市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临沂报业集团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集团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要打造一支“新闻铁军”,单位一把手首先要做到率先垂范。新闻媒体工作时间与其他单位不同,记者需要外出采访,而编辑的工作时间主要在下午和晚上。10年里,除了出差之外,冯增田在单位内基本保持和夜班编辑同时下班。“经常是凌晨2点下班,跟最晚的一班编辑们一起,10年的春节都是陪着编辑记者吃的年夜饭。”他说。

创办《沂蒙晚报》,是冯增田进入报社要做的“头等大事”。为此,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遭遇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波折。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每一件事都清晰地仿佛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2001年冬,在听闻部分少数民族版报纸刊号闲置后,冯增田等报社同志在时任市委副书记张洪涛的带领下,第一次奔赴新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部门达成调剂刊号的初步意向。“回来时是腊八节了,新疆特别冷。”

2002年5月,冯增田和孔德志等几位同志第二次乘飞机飞往乌鲁木齐。“不巧遇上了暴风天,飞机在机场盘旋那么久都降不下来,只能先到一个小机场紧急降落,那里周边都是茫茫戈壁滩。当时心里挺忐忑的。”冯增田说,等飞机再次降落到乌鲁木齐的时候,已经下午6点了。“好事多磨,他们肯定下班了。结果谁知道新疆竟然是晚上8点下班,那时候天还亮着呢。”谈起新疆跟山东的时差,冯增田依然觉得这是件趣事。这一次,刊号的事情谈得异常顺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报》(哈文版)刊号被调剂给临沂日报社,晚报可以正式创办了。晚报的创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了报头。对于临沂日报社,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全新开始。

此后,《沂蒙晚报》创刊、新闻大厦建设、《沂蒙生活报》划转……临沂日报社向着未来阔步前行,在媒体集团成长之路上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临沂日报》创刊50周年时,我在报社,主编了《临沂日报五十年》和系列新闻丛书;今年是创刊70周年,非常高兴能看到她依然充满生机活力。这是70年的接力,希望新一代的临报人,继续书写新时代沂蒙的风采!”在访谈的最后,冯增田向记者真挚地表达着对《临沂日报》的美好祝愿。

(冯增田,山东平邑县人,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临沂工作委员会主任、临沂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名誉主席。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临沂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共临沂市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临沂市委市政府考核办公室主任,临沂市政协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秘书长,临沂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临报融媒记者 王珊珊 摄影 梅鲁生

( 编辑: 徐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