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河·古调丨石鼓

临报融媒 2024-07-08 阅读次数: 19926

在临沂客户端讯 沂南县湖头镇宋家哨村北边,有一条胡同住的都是马姓人家,所以叫马家胡同。马家胡同西边不远的地方有些特别,这里有一大片凸出地面的青色岩石,上面有些坑坑洼洼,布满苔藓尘垢,南北宽有四五米,东西长五六十米。村里人管这片岩石叫石鼓,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石鼓长成山,马家翻了天。”

相传很久以前,有户姓马的人家来到宋家哨定居下来,那时候这儿人烟少,隔好远才见到几户人家,挺荒凉。但是马家老人说,这里放眼望去坡低岭缓,土层深厚,还有小河水流不断,种地的人还求什么呢,只要肯吃苦下力干活,一家人就不会饿肚子。马家依老人所言住下来后,一家子齐心合力,辛勤劳作,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人口也不断增加。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这里真是个养人的好地方,算是选对了风水宝地。小孩子是感性的,他们也很喜欢这里,整天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若要问他们喜欢这里什么,大多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们家旁边那片青色岩石,就像一张天然的大桌子,没有尖锐的边角,上面很平坦。大人们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把孩子放到岩石上,任由他们攀爬玩耍,孩子们在那儿也总是玩得很开心。即使长大成了田间壮劳力,姑娘小伙们也还是喜欢坐到岩石上休息,有时把干粮茶水放在上面。但他们不会像小时一样在岩石边长时间流连,因为他们都是勤恳的庄稼人,不舍得浪费时间。即使到了冬闲时节,他们也不闲着,对土地进行深翻等。

一个初冬的早晨,太阳才冒红,马家的两兄弟就奋力挥舞着镢头深翻了好大一片地,一直干到晌午,腰都直不起来了才停下,两人伸展着上肢不约而同地向那片从小喜爱的岩石走去。弟弟抢先一步,跳上岩石摊开四肢,嘴里发出“嗬嗬”喊叫声,哥哥没能抢先却不肯老实认输,他走近岩石捡起块圆不溜秋的石头蛋对着大岩石侧面“梆梆梆”敲打起来。“弟弟!”他对着弟弟喊,“你快好好听听有敲锣打鼓声吧,起来看看是不是来了玩把戏的?”弟弟果真安静下来,他没有站起来看,反而侧身把耳朵贴在岩石上:“哥哥,你再敲敲,真的像敲鼓声嘞。”弟弟抬头招呼哥哥,“不信你来听听。”哥哥依言试听,果如弟弟所言。随后很多人都知道了这块石头能发出鼓声,从此他们管这片岩石叫石鼓,其他人不管试过没试过也都跟着叫起来。

马家的田地基本都在石鼓周围。他们保持着精耕细作的好习惯,整理土地的时候,每次都把捡出来的小石块、杂物等丢弃到石鼓跟前。“人勤地不懒”,土地被他们调理得种什么庄稼都生长旺盛,把邻家地里的庄稼都比了下去。石鼓因为其根下日积月累石块杂物,给人以不断扩大的错觉,甚至有了点山的形状。村里人看了这种情形,自然会在心里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有个爱琢磨的人看到马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就编出个顺口溜来,说:“石鼓长成山,马家翻了天。”

石鼓是不是在长,普通人是看不出来的,得有特别技艺的人才行,比如地理先生那样的人。

初冬的一天,几个老人蹲在村头墙根儿晒太阳,看见有个异乡人在村边转悠。这个时节,收获后的田野袒露出土地的本色,就像墙根儿的老人,慵懒地闭目养神。那些连续忙碌了多天的壮劳力也实在疲乏了,难得在家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于是这个异乡人便毫无阻碍地围着村庄看了个仔细,据说这是个南方来的地理先生。他走到石鼓旁边停住了脚步,仔细观察起来,他看出石鼓已非顽石,真如顺口溜说的,具有了生长的能力,因为它得到了一股仙气的滋养。这个南方人按捺住激动的心跳,决意找出仙气的来源,他围着石鼓细细扒拉,终于找出来了,就是长在石鼓旁的一棵不起眼的棉花秆。南方人心花怒放,激动地跪在地上,小心地清理棉花秆周围的石块杂物,又找个小石片清理根部泥土,以便拔出来的时候伤不了棉花秆深扎在泥土中的根须。他两手捉牢棉花秆正小心用力地往外拔,突然几声吆喝从村庄方向传来,他扭头一看只见村口涌出几个年轻力壮的庄稼人,正朝他一边挥舞着手臂一边冲过来,口中还大喊着:“抓住他,抓住他,他就是来破咱们的风水的。”南方人一看来者不善,拿着棉花秆慌忙向远处跑去,磕磕绊绊,气喘吁吁,一直脚步不停地往东跑去,等他终于摆脱了追赶者后,发现背包里已空空如也。

原来这棵棉花秆还真有仙气,如果不是被连根拔起,长在石鼓边石鼓以后就会变成一座山,那么马家就会发家,就是所谓的“马家翻了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在那棵棉花秆掉落的地方,平地上慢慢凸起了一座山峰,就是现在的浮来山。

村里的石鼓一直静卧在那里,有人说自从棉花秆被拔走以后,它就不再增高了,始终保持着当初的模样。

张桂菊

( 编辑: 江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