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

沂河·古调 | 临沂孔庙:一墙古韵 千载儒风

临沂日报 2025-02-27 阅读次数: 39378

在临沂市兰山区兰山路的繁华一隅,悠然伫立着一处静谧而庄严的院落——临沂孔庙。这座承载了千年儒风的明清古建筑群,银杏参天隐于尘嚣,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殿宇巍峨俯瞰市井,历经了岁月的宁静沉淀。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薄雾,这里檐首飞翘、古庙流光,迎接着每一位前来探寻文化根脉、感受文化魅力的学子和旅人,让我们漫步这方古朴典雅的圣地,静静聆听先贤的教诲,细细阅览临沂城的故事。

孔庙正门: 圣域贤关,儒风浩荡

一至兰山路中段北侧的孔庙大门,便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门户,直抵孔老夫子智慧的殿堂。这扇通往智慧与历史的庄严之门,门外是喧嚣的尘世,门内是宁静的圣殿。驻足门前,其势巍峨,朱门铜环,古朴凝重,观门额,“孔廟”二字,采用隶书繁体,圆润苍劲,蓝底金字,牌匾高悬;一对雌雄石狮,镇守门前,庄重肃穆,似有圣道威严。立于此,瞬间便对中国几千年崇尚礼仪、追求学问的文明有了具象化的感知,似乎触摸到儒家文化的滚烫灵魂。

孔庙又称文庙,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因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代以后“文庙”称谓应运而生。临沂孔庙历史可查最早建于唐代,原址在城东南,那时的临沂已是鲁南地区的文化重镇,所以孔庙一直是汇集经史大家的州学、府学所在地。惜遭靖康之乱,毁于一旦。金皇统三年(1143年),沂州防御使高召迁孔庙于老城西门之内重建,元末兵乱,孔庙再成废墟。明清时先有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罗希孟重修,正统年间知州贺祯再修,后有乾隆年间沂州知府李希贤捐资撰文,重修为记。此后孔庙历经十余次大的修缮扩建,方成现貌,院内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成殿、明伦堂,更成为临沂城内最古老的房屋建筑。

现在的临沂孔庙经过1998年、2011年等几次恢复重建,再次自信地站在世人面前,继续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整个主体建筑呈三进院落设计,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照壁、东西两庑、大成殿、集柳碑亭、明伦堂,院内皆为青砖黄瓦、朱红檐柱,却幽静清雅、不染尘俗,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论语·学而篇》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扇孔庙的正扉,仿若儒学之根本。自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起每年祭祀,至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开帝王祭孔之先河,再至北魏孝文帝时期各地孔庙开始兴建,引无数朝拜者追思圣贤。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在古代,几乎每座城邑都会有这样一座孔庙,它们成为指引古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精神灯塔,成为承载儒家文化的精神殿堂,千百年来,融进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温润地传承着。

孔庙照壁: 壁影之上,儒韵悠长

踏入院门,一座照壁横在眼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长河中,孔庙中的照壁,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儒家文化的无声宣言。

照壁,亦称影壁,一般分为座、身、顶三部分,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隔离作用。照壁的材质多为青砖或石材,表面光滑如水,仿佛一面映照人心的明镜。临沂孔庙中的照壁是典型的一字型砖雕宫墙式照壁,壁身高大,灰色壁面,通过青砖垒砌,覆以灰色瓦顶,檐下装饰有简易斗拱和垂花柱头,整座照壁拙朴博大,整体显得庄严厚重。照壁前面未刻一字,而是以双龙戏珠作为主要装饰元素,这或因照壁受儒家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将美好的、带有寓意的事物运用到建筑纹样的装饰中,表达飞龙跃鱼、一路荣华等美好向往,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只见两条巨龙体态生动、跳跃腾挪,形象逼真、气势磅礴,雕刻精美的蛟龙威武雄壮,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与正面雕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照壁的背面,镌刻着《论语》中富有深意的一句经典——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文字如一股清泉,流淌进人的心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圆润流畅的寥寥几字,是照壁的灵魂,亦是儒家的核心,凝聚了恕道的精髓。它教导我们,做人的原则应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千百年来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这古老的字迹,虽无声,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以诚待人、以善感人、以理服人,在这个快马扬鞭的时代显得愈发珍贵。

此时的影壁墙,宛如一幅绝美画卷,将儒韵与祥龙的时空对语完美呈现;又仿佛一位老者,用沉默而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过往行人。那些曾在照壁前驻足沉思的人们,或许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会突然领悟到这一照壁之上的真谛。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敬意。

雌雄银杏: 千年守望,金灿诗章

举步入内,青石铺就的道路在脚下延伸,岁月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一对银杏古树,一左一右相对而立,高举遮天蔽日的繁盛华盖,悄然无声地记录着这座城的兴盛、隐忍和荣耀。

古树是孔庙的精灵,亦是有生命的文物。据史书记载,植于金代,东为雄树,胸径近3米,只开花不结果,每年的三四月份花开繁盛,宛如一位威严的将军,尽显遒劲雄浑;西为雌树,胸径约2米,繁花过后再结白果,所以植株矮小于雄树,却更显母性的温婉柔美。这种雌雄异株的银杏树属实罕见,它们像一对长相厮守的夫妻,相敬如宾又交互缠绵、枝叶相握又默默相依。两棵银杏树枝条劲力充沛,皆成上扬之势,遥春绽绿,风吹叶落,被郭沫若誉为“东方的圣者”。它们是临沂孔庙中不可或缺的灵魂点缀,与古老的殿宇、斑驳的碑刻相互映衬,共同编织出儒家文化圣地那古朴而深邃的氛围。

我在树下徘徊复徘徊,轻抚树干,沉思默想;又捡起落叶,轻嗅其香。银杏叶子的轮廓,打在朱墙丹壁间,形成的光影交相辉映,历史的烟云便从眼前滚滚而过。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孔子游历,曾休息于杏坛之上,而后世之人则在此“除地为坛,环植以杏”。虽然“杏坛”之名不过来源于《庄子》的寓言,植株是否为银杏也未置可否,但这两棵银杏树见证了临沂孔庙的兴衰变迁,见证了无数莘莘学子的成长。

坐在树下竹榻,但见风吹叶落,如蝶翩翩,仿佛能听到孔子在弦歌鼓琴,感受到他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银杏的生长特性,恰似儒家所倡导的君子品格,树干挺拔、高大直立,象征着君子的正直与坚毅;枝叶繁茂、井然有序,寓意着君子的有条不紊与谦逊有礼。银杏树清新而灵动的气息,恰似《论语》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蕴含的对生命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歌颂,又似“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所蕴含的对新生力量的期待。

历尽岁月沧桑,阅过世事轮回。在临沂孔庙的这方天地里,这两棵银杏古树,宛如活化石,将岁月的故事编织进每一圈年轮,把儒家的精神镌刻进每一片叶纹。它们是自然慷慨馈赠的灵物,更是这古老庙宇中跃动的鲜活诗篇,它们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孔庙,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力量,去感悟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焦春丽

( 编辑: 李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