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 在现行以形式审查为基础的企业登记制度下,企业登记注册流程高效便捷,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营业执照,导致“被登记”“被法人”现象时有发生,“12345・临沂首发”平台也收到相关诉求工单,其中“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被冒名取得市场主体登记”问题较为典型。
市民刘先生在河东区某建材公司任职,其子患有先天性残疾,却莫名被登记为该建材公司关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及联络人,导致其无法领取低保。刘先生申请撤销相关职务,后河东区行政审批局根据当事人申请及法院认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结论依法予以撤销。
无独有偶,2024年11月,市民王某因被冒名注册了兰山区云外百货商店(个体工商户),向兰山区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撤销个体户登记。后该商店因侵害外地乳业公司商标权被判赔偿3万元,因王某被冒名登记,营业执照撤销后,外地乳业公司面临赔款难追偿问题。
“这两个案例都比较典型,虚假的市场主体登记危害是十分大的。”市行政审批局市场准入科科长禚尚超介绍,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名下无端出现的公司企业,无法正常享受本应享有的社会权益,而且容易导致相关法律责任难以追究问题,使消费者、债权人等在市场交易中面临诸多不确定的风险。
但在过去的市场主体登记中,工作人员主要依据申请人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查,难以对其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进行精准、深入的筛查。“只要申请人提交的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就不能拒绝其登记申请。”禚尚超说,这就使得“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登记环节很难被有效地识别和排除,为不法分子的冒名登记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12345·临沂首发”多次组织召开“虚假注册”诉求处置专项工作调度会,全力推动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2024年12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探索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市中级人民法院共享反馈已认定的200余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信息,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名单录入登记业务系统警示名单,当有人试图将这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登记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个体工商户经营者时,系统便能自动拦截并提示。
禚尚超提到,这项“府院联动”机制在我省尚属首创,可以从根源上防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不知情下被冒名登记的风险,填补市场主体登记形式审查制度的“漏洞”。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名单并非一成不变,要进行动态更新和逐步优化,初步计划每半年更新一次,以确保名单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禚尚超介绍,同时也要注意到,社会上仍有大量“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尚未被纳入到现有的保护体系之中,他们的合法权益依然面临着被侵害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事项,据了解,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将与市场监管、残联等部门构建紧密联动协作机制,各自发挥职能优势,共享信息、协同筛查,挖掘识别未被发现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清查核实已登记的相关信息,依法依规分类处置,撤销非法登记,持续拓展权益保护广度与深度,营造健康、公平、有序、和谐的市场环境,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为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筑牢根基。
市融媒体记者 宋波